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互聯網思維與創業焦慮症

本報評論員 林鉉中國大部分互聯網模式都是複制處於潮流前線的美國同行,迷你倉但最近似乎為世界貢獻了一個新概念:"互聯網思維",其意義並沒有明確的解釋,但這是一種顛覆傳統的創新利器。比如雷軍就表示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並獲得成功。有人給出一個有意思的解釋,互聯網思維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規則、機會來指導、處理、創新、工作的思想。那麼,什麼是互聯網精神呢?一般認為就是去中心化、民主、用戶至上、免費等等。這是一個可以有不同理解的開放式概念,就像互聯網本身一樣。應當說,"互聯網思維"所涵蓋的一切,都是對傳統的工業化思維的顛覆,工業時代是以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銷售和大規模傳播為標誌的,企業和商家合伙向消費者傾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盡管也會根據市場回饋進行調整,但是一個非常緩慢的周期。而互聯網時代,傳統銷售與傳播環節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企業將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反客為主,擁有了消費主權,企業必須以更廉價的方式、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好的產品與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顧客是上帝"不僅僅是一種終端服務概念,而是整個設計生產銷售鏈條的原則。在中國,阿里巴巴(淘寶)、小米等成功改變了傳統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方式,這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銷售成本太高。圖書出版與金融業正在遭遇相同的挑戰,尤其是以數據為載體的金融業,以傳統銀行的低效服務與過高成本,最容易被互聯網顛覆。在中國這種顛覆如此激烈,是因為傳統模式非常低效,成本過高,產品和服務缺乏以人為本等。而在美國,由於傳統行業本身效率比較高,服務比較好,所以,很多行mini storage並沒有出現中國如此的劇烈衝擊。但是,現在中國也有一種走火入魔的現象,就是用"互聯網思維"投機取巧,以這種概念或者所謂創意吸引投資,夢想一夜暴富。"創業焦慮症"在北京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年輕人做夢都在想點子成立自己的公司。這一點與美國截然不同,美國人主要是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者模式,或者改變舊的生態。而中國的創業者並非是創新者,他們急功近利的想通過將互聯網思維嫁接到傳統行業,然後佔領行業與客戶資源,吸引投資並上市圈錢,這是做"爆發戶"的夢想,成功等於有錢,而不是創造。事實上,即使通過去掉中間環節而大幅提高效率與接近用戶的方式進行創新,也不過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並非是產品的成功,而這種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模式是可複制的。比如小米手機成功在於營銷,但他的手機相對於蘋果和三星而言,在創新上毫無競爭力,當華為也複制這種營銷模式並在產品上更加優秀的時候,小米可以被輕而易舉的超越。因此,所謂"互聯網思維"更像是中國式成功學的一個章節,他們商業成功了,發財了,他們喧嚷自己成功的秘訣,然後一群人去販賣這些成功學。他們鼓勵大家可以通過捷徑發財與暴富,製造了創業門檻很低的幻覺,並讓一些人走火入魔。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繼續向傳統行業圈地,進軍金融、電信等,穀歌則將主要資源投入到機器人研究當中,埃倫·馬斯科不僅搞電動車、可回收火箭,還要搞超級鐵路。這是兩種層次的較量,中國的"互聯網思維"包含了發財夢、成功學等社會內核,美國人則在繼續創造性的研究,他們考慮的是改變世界,而不是過上土豪的生活。(編輯 張立偉)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