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延續品茶文化發掘生命與個性 樂茶軒老闆苦覓接班人
  飲茶被視為是老一輩的玩意,迷你倉樂茶軒主人葉榮枝卻告訴我們,現今不少上班一族都視飲茶為生活樂趣。即使如此,本港茶葉市場的需求仍一直疲不能興,葉榮枝更承認,茶葉價值雖不斷上升,他們也寧願犧牲利潤,不敢調高售價。更令他擔心的是,樂茶軒後繼無人,他慨嘆,用心想學做茶的人少之又少。本報記者李佩玉樂茶軒創立於1991年,身兼香港茶道協會會長的葉榮枝指出,那個年代香港市場上僅有規格茶,當他親身走到內地茶區品茶,才發現每種茶都有其個性和生命。於是,他便創下先河,成為首批在本港引進規格茶以外的茶。後來他的茶葉大受歡迎,令樂茶軒的業務上了軌道。不少人認為飲茶是老一輩人的專利,葉榮枝糾正大家的誤解。他指出,20多年前,喜愛飲茶的人的確多是上了年紀的,但目前多了年輕的上班一族,他們視飲茶為生活情趣,並能使人返璞歸真。他認為,飲茶背後代表�不同的特質,例如成熟、有修養、對中國文化有了解。另外,現代人重視健康,而茶有保健效能,故近年特別受人擁戴。至於樂茶軒客戶層面很國際化,他表示,香港人及外國人各佔一半,有來自日本、韓國、歐洲、俄羅斯、中東等地,這是由於公司在海外有一定知名度,不少外國旅客來到香港都會到他的茶館學習品茶文化。銷售模式從傳統走向網絡公司成立22年來,葉榮枝與時並進,持續拓展公司的業務,讓更多人接觸到品茶文化。他提到,目前正積極開拓網上銷售平台。他留意到這個年代消費模式有所改變,親身到店舖購物已不流行,加上租金成本高昂,他亦不考慮再多開店舖;然而,網上無國界,不但可讓公司接觸到更多不同層面的顧客,亦能減低成本,他期望公司可做好支付及物流的服務,並藉以帶動公司有更多新的轉變。走入中國內地市場,是不少企業的目標,葉榮枝則表示「得個諗字」,未能真正落實。他坦言,本港的中小企要打入內地市場實在要面對太大困難,資本有限,加上政府對中小企的支援不足,企業希望透過CEPA走入內地市場都不成功,或者不知從何入手,使他們都無奈打消有關念頭。他續指,對於內地「講關係」、「回扣」的做生意方式摸不透,知識產權的意識又不足,他更笑言, 「樂茶軒」在內地已被人註冊,但都不能透過法律追究。另外,貨品的出入境手續繁複,關稅又重,而中小企未有足夠財力可聘請專業人士幫助,這些問題均使他們對內地卻步。葉榮枝建議,政府可就CEPA框架為中小企作更多解釋,設立更多諮詢機構,提供實際幫助。兩年後退休憂後繼無人葉榮枝亦替樂茶軒的將來感到憂心,他一直親力親為打理公司的業務,然而,由於年紀不輕,他表示「過兩年就唔做」。雖然他有兩個兒子, 「他們都在專業行業工作,對飲茶有興趣,但無法幫忙打理業務」。葉榮枝擔心未能找到人承接業務,他嘗試尋找「心水」接班人,但不是能力所限,就是認為做茶賺不到錢。他慨嘆,用心想慢慢學茶做茶的人少之又少。隨�年齡增大,他對此又有另一番看法。「以往希望找個人傳授知識,但都找不到人;現時我改變策略,每星期訓練同事,教他們做茶,實行漁翁撒網,希望他們對行業多了興趣及認識,在因緣巧合之下,或許有人會想做」。香港品質支撐茶市商機葉榮枝坦言,香港茶葉市場的前景不容樂觀,本地消費力下降,成本增加使經營者面對壓力,加上人民幣升值mini storage及內地同業的競爭增加,香港處於弱勢。他說,以往香港為轉口港,但今非昔比,現時很多貨物都不經香港,使不少本港做批發的茶葉商倒閉。香港市場需求疲弱,他舉例指,中國最有名的頂級綠茶獅峰龍井,每年只出產一千多斤,當他以友情價從茶農那邊取得部分於港出售,但售價較市價平一半亦賣不出。葉榮枝表示,樂茶軒一直與中國部分茶場合作,他們在農藥及品質方面較可靠,很少從香港經紀買入茶葉,因他認為清楚出產及來源,才可保證茶葉質素。雖然茶葉價格一直向上,多年來樂茶軒與茶農的合作,力保價格較穩定;而售價一直有上升壓力,但本港缺乏需求,他們只好犧牲利潤。縱然如此,他對本港仍抱一絲希望,他表示,幸好香港的貨品向來有信譽,部分人會特意來香港買茶,當中不乏內地客。他認為,香港始終是世界上著名城市,亦是旅遊熱點,仍有商機。「中國有名茶沒有名牌」「中國有名茶,但沒有名牌」,這句話是葉榮枝於1995年領悟出來的,事隔18年,市場始終未見大改變。葉榮枝期望,中國茶葉市場可盡快將品牌做出來,才有力量帶動整個行業繼續發展。回顧過去二十多年,葉榮枝認為,茶葉市場的變化很大,並見證�中國經濟制度的改變。他指出,起初規格茶需按質量,由國家統一定價,後來80年代起,國家將農地分予茶農,他們有了自主權,加上開始有外來商人向他們買茶葉,促使農戶想辦法提升自身茶葉的價值。他指出,那段期間對於茶農及買家都帶來很大衝擊,買家對茶葉有了更高要求,茶農亦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茶葉自由市場漸漸形成。及後,經過個體戶的膨脹發展,亦暴露其競爭力的不足。由於小茶農資金不足,對科研技術的提升有限,而中國茶科所對他們的幫助同樣有限。加上,茶農各自為政,為產量而大量使用農藥,出現大量違規行為。後來,茶葉向�企業化發展,茶農開始合併,中小型企業崛起,茶葉品牌出現。葉榮枝曾於1995年指出, 「中國有名茶,但沒有名牌」,18年過後,他想看見成功名牌的心願仍然落空。展望未來,葉榮枝認為,要進一步推動整個茶葉市場發展,有大品牌的誕生非常重要。他續指,由於中國的茶葉種類多,市場要繼續穩步發展,業內必須要有優質的企業做出品牌,當大家都認定這品牌,這品牌的生存便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可惜的是,中國飲茶的人多,惟目前仍未有成功的品牌。他冀中國茶葉市場可盡快將好品牌做出來,這不單造福消費者,亦都造福整個行業。炒家橫行茶莊難行茶葉除飲用需求外,近年在內地更被視作炒賣及投資的工具,普洱是主要炒作對象。葉榮枝對此深表憂慮,普洱價格一時升高至幾千元一斤,一時又跌至數百元一斤,波動極大。葉榮枝指出,茶葉炒賣最大的風險是茶的流通少,能否賺錢存在不確定因素。他認為,人們只看「market price」(市價),可賺很多倍,但要放的時候未必放得出,因為茶的流通性低,運送成本高,而且沒有統一標準,及認證的準則;茶葉缺乏放售渠道,如古董一樣,在拍賣會價值不菲,卻難以放售。他指出,內地富人增加,投資渠道卻有限,剛好普洱既有益健康又能保值,令這種香港人「由細飲到大」的普洱被「一炒飛起」,很多賣普洱的香港茶莊生計受損。由此,他深深慨嘆:內地人炒作普洱,令香港茶葉商的生存困難重重。儲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