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紅色贛南風景獨好(美麗中國·江西篇)

蔣元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7月13日 第 07 版)毛澤東題詞高唱興國民歌瑞金葉坪粵贛省委舊址瀲江書院龜峰風光一個村子 一棵古樹公元1929年初,儲存倉湖南、江西兩省軍閥集結6個旅3萬人"會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了打破敵人的"會剿",紅軍決定彭德懷帶領紅五軍等堅守井岡山,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3000多人打出去,向江西白區運動,"圍魏救趙"。朱毛隊伍離開根據地,敵人3個旅一路緊追不舍,沿途老百姓不了解紅軍紛紛躲避,嚮導難找,情況不明,紅軍險象環生,幾乎陷入絕境。直到瑞金大柏地一仗,才扭轉了局面。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我看到一張紅色箭頭示意圖:當年毛澤東、朱德率軍行進路線:西邊是羅霄山脈,南邊是南嶺山脈,東邊是武夷山脈,走了一"U"形。不經意間卻畫出了日後贛南蘇區的雛形,也就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真奇妙!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葉坪,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了,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自古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從井岡山下來算起,不到3年,一個湖南教書先生,偏偏領著"泥腿子"創造了奇跡,而且是開天闢地的奇跡!其中的奧秘,值得探尋。瑞金。綠樹掩隱的葉坪。抬頭看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兩排紅字,這原本是一座謝氏宗祠,現在成了紅色經典。謝氏祠堂外表古樸滄桑,進去裡邊正面是主席台,那原本是供奉謝氏祖宗牌位的地方;台上牆正中掛著一面紅旗,旗幟兩邊分別掛著馬克思、列寧像;下面就是當年的會場。來自全國各蘇區和各方代表610人濟濟一堂,聽毛澤東、朱德等作報告。會後,祠堂兩邊隔出15個小房間,作為中央政府9部1局加上工作人員的辦公處,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等就在這裡擺開了架勢,忙碌開了。有參觀者嘴快,說應當讓中央、國家機關部委都來這裡取取經,精減機構,提高效率,在這裡,肯定不會發生一個報告要蓋上百個公章的事……他的話引來一陣笑聲。出了"中央政府",穿過樹林,來到當年"開國大典"的地方。開國是一件大事,不能馬虎。為了開國大典,新建了廣場,搭起了檢閱台。檢閱台對面的紅軍烈士紀念塔,左右兩邊的博生館、公略亭都是後來建的。在今天看來,這些建築不但土,還相當小,廣場也就鄉村學校操場那麼大,形似炮彈的紅軍烈士紀念塔也就十來米高,可在當時就是大工程了。"開國大典"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紅軍戰士扛著"漢陽造",呼著口號,威武雄壯地從檢閱台前走過……葉坪村,到處是古樟樹,幾百年上千年,閱盡人間滄桑。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借住的民房就緊靠著一棵老樟樹,有1100年了,生于北宋年間,經歷了不知多少風風雨雨,曾被雷劈斷過,又長出新枝,已腰圍十幾米,枝繁葉茂,覆蓋了半座房子;還懷抱一枚炸彈80多年,這枚從敵機上投下來的長瓜一樣的黑家伙,直直地落在大樹杈上,與屋簷平齊,楞是沒有掉下去。難道這千年老樹成精了,變神了?知曉屋里主人"天降大任",就悄無聲息地將飛彈托住?參觀者無不圍著老樹仰著脖子看個究竟,嘴里不住地嘖嘖稱奇。一座書院 一條大道瀲江書院,位於興國縣瀲江鎮樓街,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閣等組成,占地面積4903平方米。這裡曾是學子"寒窗十年苦讀書"的學堂。1929年4月,毛澤東率隊首次來到興國,住在瀲江書院,在這裡開辦了"土地革命幹部培訓班"。他重操舊業當教書先生,親自編印講稿,親自授課,講了3天,主要講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主張和方針政策以及工農政權、武裝鬥爭。培訓班一星期,參加學習的是興國48名骨幹分子,隨後他們就成了興國和贛南土地革命的風雲人物。其中的肖華、陳奇涵還成了開國上將!走進瀲江書院,樹木繁盛,鳥語花香。書院依舊。毛澤東曾住過的房間,墊過稻草的木板床……那長桌長凳,那油燈,那發黃的油印小冊子,還有一排排帶著泥土的興國子弟聚精會神聽課的講堂……毛澤東在這裡制定了《興國縣土地法》:"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無田地、少田地的農民耕種。於是"分田分地真忙","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瀲江書院,不僅成了培養土地革命幹部的學校,還成了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第二年4月,毛澤東再次來到興國,還住瀲江書院,繼續指導分田工作。他還做了"興國調查"。這個調查具有歷史意義。"我在'興國調查'中,知道地主佔有土地40%,富農占土地達30%,地主富農所共有的公堂土地為10%,總計地主富農佔有土地80%,中農、貧農只佔有土地20%……因此得出結論只有兩個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這個革命是能獲得80%的人民擁護和贊助的。"一個調查,推開了中國革命勝利之門:土地革命,武裝鬥爭,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筠門嶺 會昌峰一大早,汽車向南奔去,奔向筠門嶺。筠門嶺在會昌南邊,靠近廣東,四面環山,地形險要,是當時中央蘇區的南大門。鄧小平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擔任會昌中心縣委書記,也稱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會尋安中心縣委舊址",在筠門嶺鎮,是當年一個有錢紳士的房子,磚瓦房,石鋪院,保存完好。走進院子,有牌子標明,正房一排是當年縣委機關的辦公處,右邊的廂房是鄧小平辦公和居住的地方。為了紀念鄧小平,筠門嶺鎮在舊居前還修了一個小廣場,平時群�在這裡休閒娛樂。廣場邊立著一塊小平同志的巨幅畫像,畫像就是我們熟悉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那樣。在筠門嶺人看來,鄧小平當年在此搞邊貿,已經是"對外開放"的實踐了。正當鄧小平工作幹得有聲有色的時候,他卻被劃為"毛派"、"羅明路線"的重要成員,受到"左"傾路線的打擊迫害,被撤職罷官。一年後,筠門嶺就落入敵人之手。那時,從莫斯科回來的一群"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把持了黨中央領導權,他們空談馬列,下車伊始,指責毛澤東們"山溝里沒有馬列主義",只有"游擊主義",奪了毛澤東的紅軍指揮權。可他們又玩不轉,到了第五次反"圍剿",中央蘇區越打越小,紅軍傷亡慘重,四方告急,南大門筠門嶺失守……危急關頭,毛澤東主動要求去南線"視察"。他風塵僕僕來到會昌,經過一番調整佈置,很快就使南線形勢穩定下來。會昌城北有個文武壩村,因出過一個文舉和一個武舉而得名。村里的祠堂就是當年蘇區粵贛省委駐地,毛澤東就住在最邊上的屋子里,時間是1934年4月到7月。那時形勢很危急,祠堂後的山坡下還挖了防空洞。直到今天我們進去參觀時,還能感受到當年的緊張空氣。解放後,警衛員吳吉清重返文武壩,指認了毛澤東的舊居和當年的擺設。"你們看",會昌縣的人用手指著前面的山峰說,那就是會昌山,也叫嵐山。1934年7月23日一早,毛主席和省委省軍區的劉曉、何長工等人,從這裡出發,走過前面這片地,坐船過河,沿著山脊一直走到高峰。毛主席登上山頂,舉目遠望,心潮奔湧,詩情浩蕩……"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對於這首《清平樂·會昌》,會昌的人是這樣評價的:這是毛澤東在蘇區寫的最後一首詩詞,也是他寫得最好的詩詞之一。"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面對危局,身處逆境,卻意志堅定,充滿革命樂觀主義,表現了偉大革命家的情懷。"戰士指看南粵",那是在給紅軍指出行動的方向。兩個多月後的長征,就是從南邊突圍出去的。贛南,西有羅霄山脈,南有南嶺山脈,東有武夷山脈,環抱千里贛江上游,處處青山流水,好一片風水寶地,難怪共和國的先驅們選擇在此開創基業!贛南,還有千年驛道、固若金湯的宋城牆、騷人墨客鐘情的郁孤台、八境台。贛南,更是客家聚居地、發祥地。中央紅軍大部分將士身上都流淌著客家人的血液,紅色文化與客家文化淵源很深。有專家認為,把紅色與綠色、古色整合起來,會形成豐富多彩的旅遊產業……眼下,贛南"推動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休閒旅遊、歷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已列入"國家旅遊發展戰略",前景十分廣闊。(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