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在贛南,保護客家文化

漸次展開(觀察)陸培法《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7月12日 第 07 版)時光回溯到1700年前,文件倉有一群從北方長途跋涉的腳步在這兒止住,腳步的主人從此在這裡安居樂業,他們就是我國客家的先民,為躲避中原的戰亂,命運之神又讓他們選擇了紮根贛南。從此,在贛南這片土地上,勤勞勇敢的客家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耕讀傳家,用客家人獨有的文化方式,熏陶和哺育著新一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現在海內外的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贛南是中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這次由贛州外宣辦組織的追尋客家文化採訪,讓記者大開眼界!客家圍屋保護,令人稱道剛到龍南縣,縣委宣傳部長江樹華就給記者講述了關西圍屋的故事。關西新圍建造于清嘉慶年間,始建于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客家圍屋中面積最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圍屋。記者看到,這座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的古建築正在抓緊維修保護,裡面外遷的十多戶村民正在撤離,新的投資規劃已經制定出。日前,江西贛南客家圍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加大對現存圍屋的保護力度,通過開展圍屋普查分級,對確定為保護對象的圍屋予以公佈,並建立記錄檔案,對號入座制定保護措施。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贛南現存的客家圍屋總數有600多座,分佈在贛粵交界的龍南縣、安遠縣、定南縣、全南縣等地,多為方形。贛南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世界上最璀璨的民居建築奇葩。古村白鷺:瑰寶藏在深閨紅糯米酒、擂茶、黃元米果,客家美食令人回味無窮;迎彩燈、東河戲、篝火燒瓦塔,客家民俗文化源遠流長;青磚灰瓦、鱗次櫛比、飛簷翹角,近百棟古祠堂、古民居組成的古客家建築群蔚為壯觀。這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贛南古村白鷺,一座客家文化瑰寶,深藏在距離江西贛州市70公里外的贛縣邊陲。占地3萬多平方米,69棟古祠堂,數十棟古民居,白鷺村是贛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村落。白鷺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36年的南宋紹興年間,自始祖鐘輿遷居至此,經過870多年的繁衍,已經發展到擁有400多戶近3000多村民的大村落,絕大多數是客家後裔。白鷺鄉黨委書記鐘平向記者介紹,圍繞做強白鷺古村旅遊,白鷺鄉正在加強古村保護,一方面籌集資金對古建築進行修繕,一方面結合中央支持的贛南蘇區危舊土坯房改造項目把部分村民安置到新村,緩解古村居住壓力。保護實驗區獲准設立由江西省文化廳和贛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申報的"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日前獲得文化部的批准設立。這是自2007年以來,我國設立的第1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是江西省繼婺源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後獲批的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贛州市外宣辦楊主任向本報記者介紹說,贛南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客家誕生地,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客家聚居地。贛南的客家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目前,贛州已有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于都嗩吶公婆吹、石城燈彩、信豐古陂蓆獅犁獅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並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9項。與此同時,以贛南師範學院為牽頭單位、以周建新教授為首席專家領銜申報的"客家文化研究"課題去年底成功獲得立項。據周建新教授介紹,他們將通過文獻分析、理論探討和實地調查等方法,系統瞭解和全面掌握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直指客家文化的核心問題,促進客家學的建設和發展。在6月的驕陽下,靜下來聆聽贛南,就是在聆聽一部浩瀚的史書,在歷史的足音中,我們領略到贛南大地的壯麗之美,客家兒女的博大胸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