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海外並購要瞄準產業鏈的高端 ”

  中國企業"走出去"7月迎來政策利好。在7月5日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自存倉要從提供金融服務、實施便利"走出去"的外匯管理制度以及拓寬"走出去"外匯資金來源的方式三個方面為"走出去"的企業將獲得全面的融資支持。  這將為中國企業越來越多樣化的海外投資提供了基礎。畢馬威最新報告顯示:隨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行業覆蓋面越來越廣,企業也認識到對外投資的目標不僅僅是地域擴張或者資源獲取,而是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綜合實力的提升,這標誌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進入一個轉折期。  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主席馮育勤表示:"未來,在促進消費升級、綠色發展、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等推動力作用下,農業和食品、新能源、房地產和高端製造業等領域將逐步成為新的熱點行業。"此前,外工程承包、能源和礦產業、家電業、汽車業和金融業等一直是海外並購的重點。  在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後,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正在經歷從集中在產業鏈中低端逐漸向價值鏈高端增值轉型。並購仍應考慮規模匹配  《中國經營報》:最近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引起廣泛關注。這宗交易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帶來的�示是什麼?  馮育勤:收購主體雙匯國際是雙匯發展母公司,雙匯發展只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800億元人民幣,但雙匯國際收購的對象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交易總估價約為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7億元)。對於雙匯來說,收購可以補長雙匯的短板,比如,為其帶來良好的技術、品牌、遍佈全球的資源布局,實現最頂級的食品安全運營。一旦並購成功,能夠實現其價值鏈增值部分的提升。但是,反過來,我們也要看到整合背後的風險。史密斯菲爾德是一個全球性的企業,這麼大規模的收購,雙匯吃的下嗎?包括如何進行並購之後的整合以及管理,又如何達到雙匯戰略整合的目的?這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中國經營報》:這起並購是不是有點類似聯想收購IBM PC的"蛇吞象"式並購?  馮育勤:對。中國企業在轉折期並購時,要著重考慮的還有規模性的問題,未來,會有更多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它們本身在國內的規模也不是那種超大型企業,這類企業,尤其民營企業在做收購時,我覺得還是要考慮規模的匹配性。  我們做過調查,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10年" 國有企業仍然是對外投資的主力軍,但民營企業所占份額將會越來越大" 。追尋"增值"投資  《中國經營報》: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萬達收購AMC反映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一個轉變。在"資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難以成功,而"資本走出去、資源買回來"適用範圍狹窄的情況下,出現了迷你倉新蒲崗三種並購類型——通過收購,獲得其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最終目的是發展並開拓中國市場。這類收購目前有成功案例嗎?  馮育勤:我們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我想到最近的一個案例是複星國際。三年前,複星國際第一次收購地中海俱樂部(ClubMed)部分股權,兩個月前,又以28.4%的溢價向地中海俱樂部證券持有人發出全盤收購的要約。  ClubMed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遊度假機構之一,在海外做得很成功,已經建立起國際高端品牌形象。而,這一商業模式未來在中國休閒度假旅遊市場有著巨大發展空間,近年來ClubMed接待遊客人數增長緩慢,但中國遊客2007~2012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8.5%。如果與複星國際旗下子公司業務協同作用,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通過收購,複星國際有了一個高端品牌,同時,依托複星對中國市場,對中國消費者的瞭解,來開拓中國的市場。以後可能會有更多類似的案例。  《中國經營報》:你們報告中提到的高端製造業通過海外收購實現轉型升級,對外工程承包將繼續向高端產業鏈轉移等。這種價值鏈增值的具體內涵是什麼?能不能舉例說明?  馮育勤:可以說中國對外投資即將進入到一個轉折期並呈現出新的特點,包括為了向產業鏈上游拓展而更多地在發達國家展開並購,以獲取技術和研發能力為目的的投資項目將會越來越多。  為實現政府制定的,到2020年,高端裝備製造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戰略目標,中國製造業亟須轉型升級,向產業鏈的高端進發, 而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突破技術壁壘、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通過海外並購獲取先進的技術,進而轉化、吸收並形成技術內生能力,也已經成為�多製造業企業"走出去"的動力。 比如:中聯重科收購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100%股權;去年三一重工收購了其競爭對手——有著"大象"之稱的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等等。  中聯重工與三一重工在國內都是行業龍頭企業,競爭很激烈。他們收購的企業都是國際大品牌,通過海外並購,把品牌、技術拿回中國,實現其產業鏈向高端的一個延伸。我們認為,在未來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不過,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獲取技術僅是第一步,通過創新和生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樹立自有品牌,形成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最終參與國際高端市場競爭,這才是中國企業更高一級的目標。  我們還應看到,對外投資結構和質量的提升、日益複雜的世界經濟環境,以及與發達國家中成熟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在綜合實力、資源和經驗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這些都決定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迷你倉出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