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內地橋樑何以「傷不起」?

受連續強降雨影響,迷你倉新蒲崗四川省8日晚起出現嚴重洪澇災害,暴雨造成三座大橋垮塌,多人死傷。在內地,怵目驚心的橋樑垮塌現象,已成社會之痛。先有黑龍江哈爾濱,當局稱車輛超載「壓斷」高架橋;後有河南三門峽,一輛運輸鞭炮的貨車爆炸,竟將高速路上的大橋「炸斷」。據傳媒統計,2011年7月半個月內,內地就發生三宗塌橋事故;2012年5月至8月,又發生四宗大橋垮塌事件!這次四川垮橋事件,與連日暴雨導致的山洪暴發、堰塞湖水量激增關係密切,但人們仍要質問,壓斷、炸斷再加上洪流沖斷,內地的橋樑工程,何以如此傷不起?罔顧存在危險以這次垮塌並導致車輛墜河的老青蓮大橋為例,此前已因存在危險而限制通行。今年,四川新綿江公路施工時,該橋又經過加固維修,重新投入使用。然而,如果當地政府認真按照工程流程施工、監理、驗收,加固維修如何起不到降低危險的作用?此外,老青蓮大橋所處地帶本就是四川地質災害多發區,這幾年已多受震災之苦。如果從安全角度出發,對堰塞湖水流衝擊有充分評估,就不會沒有預案;再退一步講,即使由於成本、時間等原因,上述工作不能完全做到位,至少在8日晚出現暴雨到9日臨近中午橋樑垮塌前,也有充分時間臨時關閉大橋,避免可能出現的人員傷亡。工程轉包尋租其實,在不同的垮塌橋樑的背後,都有人為的因素。一方面,內地工程轉包尋租的陋習難以杜絕。當權力可以干預甚至決定從工程立項到驗收的所有環節的時候,相關制度和程式就只能屈服於政績和利益輸送的需要,從而批量生產出「橋脆脆」,而對於安全問題的長期忽視,又導致了在面對危險時,缺乏相應的應急措施。另一方面,內地一些官員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盲目熱情,導致了包括橋樑在內的基建工程,追求的是速度而非品質。速度能夠創造漂亮的經濟增長資料,但未必能夠起到改善地方經濟和民生環境的預期目標。事實上,這一座座倒塌的橋樑,帶來的是民生和政府公信力的「雙重負效應」。舒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