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在雲端,與美麗一起生長

  本報記者 吳孟婕  這世上有�多的美,迷你倉新蒲崗但有一種一定來自于身邊的鄉土滋養。  比如用山、水、竹、石、樹、木、橋等排列組合而成的自然景觀;比如黑瓦或者紅磚,搭配溪流旁的綠色稻田,形成一種協調的建築色彩;比如古樸高牆下卵石鋪就的小道蜿蜒曲折,不知通往何處。  現在,當我們說到鄉村,那種家園式的鄉土文化模式,已逐漸被個體式的城鎮化文化模式所取代。但毫無疑問,在未來農民終將成為美麗鄉村發展的受益者。  為推進與貴陽市人民政府、共青團貴州省委戰略合作協議內容,積極落實貴州"美麗鄉村·幸福家園"計劃,7月12日,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師生一行70多人赴貴陽8個區縣10個村寨進行為期近3周的美麗鄉村調研、設計工作,這也是其改造100個貴州村落的鄉村復興實驗的髮端。本報記者親歷"美麗"現場,試圖從資源的"天賦"、流程合理性、成果匹配度等方面,梳理這一新"鄉村美學"的脈絡。  (一)  10天來,貴陽花溪區石板鎮蘆荻村村口一家叫"洪強"的農家菜館,會在"午間檔"為村里請來的11位特殊的客人留一張桌子。這天中午,幾乎過了飯點,這群背著相機、拿著畫板、曬得黑紅的年輕人才進門。  "曉得你們愛吃葷菜,又怕辣得很。"老闆娘手腳麻利地把用野菜炒的香香的臘肉端上桌。"他們來為村子做規劃�,要在隔壁擺隴苗寨造一座貴陽最好的鬥牛場。"經常在附近玩耍的11歲男孩吳傑神秘兮兮地對小伙伴說。但被追問這些哥哥姐姐從哪裡來,他就卡了殼——"好像是一個畫畫的學校。"  團隊中唯一的女生、正為大家打飯的張露笑著回頭:"是呀,我們來自中國美術學院,在一個離花溪很遠很遠、但一樣很美的湖邊上。"  出發前,聽說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貴陽,朋友說:"那裡很美,山是綠色的,草是綠色的,水也是綠色的。"起初覺得單調,當車從機場行駛在去走訪的第一站——開陽縣禾豐鄉清龍十里畫廊的公路上,才發現,他所說的"綠",是不同層次、濃度,變幻萬千的,而同樣的景色也可以換一種彩色的說法:"水很清,好像一眼就能望見底似的;天很藍,像藍色的水晶;雲很白,像潔白的羊群。"  這裡的雲,簡直伸手就能碰到。  如果沒有它們自由奔放地舒展著,輕盈盈地飄浮著,天空將藍得十分單調,十分無聊。雲霧中繚繞的村寨,孕育著"雲上太陽"般古老燦爛的民族文化,讓在雲下生息的人們,也有了一種風起雲涌的壯美與豪情。  禾豐底窩壩,清龍河在此伸了一個優美的懶腰繞壩流過,春季,層層疊疊的油菜花燦若金色的朝霞,秋季,沉甸甸的水稻如金黃的稻浪隨風起伏,因此得名"玉水金盆"。  沿清龍河分佈著10多個自然村寨,水頭寨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個"有客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小村落——看到外地遊客,熱情的布依族奶奶便會招呼你進院里喝茶,談得投機,便非要你嘗嘗自家酒坊出品的菊花酒;清一色木質房屋,房頂看不到煙囪,只見青煙從"瓦片"中冒出來,正是布依民居"石片當瓦"的特色;還有一座"百年老宅",是寨子里保存最好的民居, 據說當年數名石匠花了4年時間方才完工。  寨中人生于水畔,勞作于水中,並且已經如此這般生活了好多輩。茂密植被、天賦歌喉、峽谷風光,老天給什麼,就接受什麼。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展開,他們會不會擔心,原有的房屋、道路、溝溝坎坎,那些在每家每戶院子里和村頭的青岡櫟、樟樹、杜鵑、金櫻子就此消失?村子里的人,將與泥土、原野、植物再無關係?構建布依族特有的鄉規民約下的平衡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將因此被打破?  為此,帶隊教師錢晨和學生挨家挨戶與村民進行了交流溝通,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從八九十歲的老人到十來歲的孩子,大部分人不僅表示理解,且態度大多積極明朗:"你們是真正來瞭解農村,來幫助我們過好日子的。"  當地人對發展的"野心",從景觀系學生劉怡彤日記里那條被形容為"被利用得熱火朝天"的清龍河就可見一斑:漂流、休閒、娛樂、觀光、度假……開發這種形態較為原始的"農家樂",幾乎是每個想要實現旅遊區位優勢的鄉村的必經之路。但常常因為基礎設施粗陋,休閒活動單調,吸引不了遊客,能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  在帶動品牌農村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避免現代文化對鄉土生活的過度衝擊和破壞?當越來越多的機遇和誘惑擺在眼前的時候,該如何做出因地制宜、因時而動的選擇?開始思考,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  (二)  讓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早起的農民,在清晨的薄靄中迎著日出肩扛鋤頭走向土地深處。  在村民與大地的相互敲擊中,鄉村湧現出來。  "一個村,哪怕再小,哪怕只有幾戶人家,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我們做改造和修復工作,必須考慮其內在文化、生活機制,以及村民的尊嚴問題。"本次貴陽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項目負責人、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凱生說。巧的是,他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末、2004年兩度入黔,都是與美術實踐有關。  在由李凱生親自帶隊的第8組里,有一位來自非洲的留學生奧麥利。  奧麥利一到村口,就成了"被圍觀對象"。好在,他的中文說得還不錯,連猜帶蒙加手勢,沒幾天就跟當地人混熟了。  田野調查的最後一天,奧麥利去找蘆荻村村委會主任吳洪勇,商量把村里停車場的一小片空地拿出來做公共文化廣場。吳洪勇看上去有些為難,奧麥利急了,用手在空中畫著圈:"現在,乘涼只能坐在別人家門口,很隨便,不美麗,要有公園、小賣部、亭子、跳舞的空地配套。"  奧麥利的搭檔吳昊文,話不多,卻跟他一樣"較真"。他在一幢剛剛造好的新房中,發現梁、柱、屋頂體系是開放的,空氣可自由流通,但這樣的結構只存在於一些木結構老房子中。沒有等到房子的主人,吳昊文有些遺憾:"我想問問他,這是否是一種潛意識里對某些住宅經驗的借鑒,因為建築是人類文化與歷史的載體。"  第8組助教杜震告訴我們,吳洪勇是位很有意思的村幹部:"除了他,還真沒聽誰說過想在玉米地里挖一個游泳池,太后現代了!"  於是,我們也去找吳洪勇聊聊。果然,他還有很多計劃:要發展自有品牌、搞農產品加工、重點開發草莓基地,還想打造一條商業街……其中的一些,在跟美院師生討論的時候被潑了冷水,但杜震對草莓基地很有興趣,還建議在單純種植的基礎上加上田野藝術設計,發展觀賞性農業。  隆昌村與蘆荻村相隔不遠,在李凱生眼中,以漢族為主的蘆荻村更具烏托邦性質,似乎能承載更多像"瘋狂游泳池"一樣的可能,而他們的另一個改造對象隆昌村擺隴苗寨,因為文化上的差迷你倉出租,則要換一種思考方式。當地95戶居民、300多人,90%以上是苗族。  隆昌村擺隴組67號,一座廢棄已久的磚房,門廊上貼著的"落成大吉"4個字已斑駁得幾乎辨認不清。但現在,它終於等到了"新生"——7月底,擺隴苗寨的建設工作就將率先�動,預計9月底,這裡將變成一座現代農家樂。  為了記錄這樣一次堪稱史無前例的"建築規劃設計實戰",也為了給"新青年大步走:與美麗中國一起成長"微紀錄征集活動積累影像素材,中國美院宣傳部的周紅老師與兩位學生張航、丁力祺組成了一個臨時攝像組,幾乎一天跑一個點,過起了"游擊"生活。上午跟拍現場測繪,下午旁聽討論,採訪、筆記、拍照、攝像,短短10天,竟積累了超過200G、近80小時的影像素材。  請看看學生們是如何在烈日下"暴走"測繪的——距離貴陽市區近100公里的息烽縣小寨壩鎮紅岩村,是這次挑選的10個示範村寨中最北端的一個,居民分佈也非常零散。那天從一大早開始,周紅扛著10多公斤的攝影器材,與負責測繪的學生轉悠了5個小時,才走訪了五六戶人家。  想知道大家面對鏡頭說的最多的感受是什麼嗎?——不是"值得",不是"收穫很大",而是當地人的熱情:"走過村里的每一戶門前,主人都會真誠地邀請你去家里做客。翻山越嶺時,渴了累了,隨時都能歇歇腳。"  (下轉18版)  如果你想知道讓攝像組抓狂的事——碰上了好幾個陰天,拍攝效果不及眼前美景的十分之一,那個著急啊。  不過,各組隊員們的飽滿狀態,都被百分之百地記錄在鏡頭裡。每個人都曬黑了,但表情自信、專注、從容,眼睛里閃著光。  所謂美育,不僅是對學校的學生,還有對社會的擔當和責任。中國美院有關負責人介紹,2002年起,美院先後建立了衢州七里鄉、湖州山川鄉、淳安金峰鄉等十幾個鄉村實踐基地,2012年又�動"千生千村基層服務計劃",以寒暑假學生社會實踐為契機,通過開展農村村落規劃、農家樂村舍環境提升改造等活動,對服務地方新農村建設做了大量的實驗性、創新性工作。  "多年以後,學生們可能會回望人生軌跡上發生的一些改變,而其中的一個拐點,就發生在2013年在貴陽的那個暑假——因為,這次的經驗,與以往的任何一次實習、實踐都不同,它是一個讓夢想慢慢變成現實、為中國鄉村社會文化單元注入'美'的過程。"李凱生說。  (三)  "美麗"和"中國",本是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但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後,在我們不斷推進的現代化建設中,它被賦予新的內涵,蘊藏著多層寓意——首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體現科學發展的和諧之美,展現溫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令人驚喜,發人深思。  驚喜源於每個人心中對回歸自然、祥和之美的渴求。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這種美從來沒有缺席過。要思考的是,人要從自然中尋找寧靜,該如何共同呵護那些充實和滋潤人類心靈的地方?創意應該從哪裡長出來,藝術的個性從哪裡發芽?  或者,與其說創造美麗,不如說是尋找——尋找藝術發生的環境和條件,尋找藝術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今天,有遠見的人們知道,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塗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因此,當以"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為核心的貴州文化品牌形象呼之欲出之際,貴州省委省政府向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美院拋來了橄欖枝。"希望中國美術學院發揮專業、人才優勢,依托此前在城鄉統籌、古村落有機保護更新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在貴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貴安新區規劃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為貴州的發展出謀劃策,實現互利共贏。"  而貴州的多彩、豐富和原生態氣息,對中國美院來說無疑也是一座富礦。今年5月,雙方一拍即合。作為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貴州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將從營造城市美學、塑造品牌形象入手,通過景觀、建築、城市"家具"等方面的設計,形成政府、資本、農民三位一體,共建共享的美麗鄉村"貴州模式"。  "鄉村建設是大事,但落實到實施過程中又都是一件件很小的事情。"李凱生說。對於每一個小細節、小決策的負責和認真本身,不就是一種美嗎?今天,社會文明並沒有改變人類最本質的情感需求,那也正是我們渴望傾聽、不懈求索的原因。假如我們能捕捉到真與美的和諧,聽到山野的吟唱,共享綠色價值觀的盛宴,那麼,忙亂的心情就會與緩慢的四季節奏接軌,我們用腳步、目光和儀器丈量過的鄉村的土地、樹木與河流,就能用來盛放一種共存共生的人文理想。  眼下,站在經濟起飛點上的貴州已經做好了準備,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建立符合貴州實際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擺在貴州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好在,相關合作渠道已經拓寬,智慧模塊靜待被激活。"與中國美院的牽手,是一次距離空前、規模空前的文化交流活動。從藝術特色、人文精神的角度說,雙方也是高度契合,這將大大激發廣大貴州青年'創意、創業、創富'的熱情。" 貴州團省委書記馬寧宇說,也希望貴州這個中國最美麗的地方,能夠給中國美院的師生提供藝術的土壤和滋潤。並通過這次合作,以小見大,推動兩省青年的互動交流,共鑄中國夢。貴陽市市長李再勇表示,希望依托中國美院專家團隊,把浙江經驗貴陽化,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打造"經濟實力強、生態環境好、幸福指數高"的新農村,實現保留土地根性與美好生活願望的最佳對接。  中國美院師生眼中的貴陽美麗鄉村,藝術無處不在。甚至,當地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從小山坡上的賽歌台上溜下來,跑到溪溝里擦了一把臉,一回頭,歌詞就像溪水一樣汩汩地流淌出來,那些本能的、感性的、形象的交流模式遠遠超過了邏輯的、理性的、抽象的思維方式。正因如此,在他們身上才顯現出一種與自然更親近的質樸。  "一天夜裡,在細雨中默默走著,雨打樹葉、風吹稻田,原來如此動聽。"錢晨的親身經歷,印證了作家蔣勳的話:"如果美像沙漠中的暗流一樣潛藏在每個人的心裡,它就會變成永遠的競爭力。"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當我們沉浸其中的時候,全都成了清龍河堤岸上的戀人,享受到了一心一意的快樂。所以,不要急,在這片接近雲端的土地上,就著山巒,佐著陽光,看醒來的河流,聽鄉村的故事,讓民間記憶復活。在祖輩生活的地方,過上幸福、團圓、現代的生活,也就一定能生長出一種長久的、可以使自己安定下來的力量。儲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