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前賢們怎樣思考

1929至1931年,文件倉胡適、梁實秋、羅隆基等"新月社"成員組成"平社",以《新月》為陣地,連篇累牘發表文章,聲討國民黨專制統治,反對"訓政",捍衛憲法。這些文章給思想界帶來巨大震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標誌性事件,也是第一次較系統地提出並闡釋了人權理論。1928年,國民黨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開始著手建設新政權,為強化自身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便力推革命概念,將過去10多年內戰的歷史解釋為革命與反革命的博弈,而判斷革命的標準,在於是否堅決地反帝、反封建,這就給極端的民族主義、科學主義留下了膨脹的空間。北洋政府的統治黑暗,但司法體系相對中立、完密,而孫中山卻認為它效率低、不革命,在他的支持下,廣東政府開始試行以黨代法,後成為主流,程序正義漸次被破壞,甚至還推出了"反革命罪"等新的條目。然而,隨著南北統一,這種更適應戰時的法律體系與和平環境之間出現了不和諧。胡適等人認為,如果不從個體權利角度去思考,只是追求外在的指標,很可能導致國富民窮的局面,而隨著個體不斷孱弱下去,則所謂的強國理想也會變存倉鏡花水月。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時代需要根本的改變,不能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在制度上有所建設,在符合道義邏輯的基礎上去發展。對於胡適等人的主張,不同方面看法不一:國民黨右派認為是書生之見,與打天下的人討論怎麼坐天下,未免螳臂擋車;不少舊軍閥表示歡迎,他們希望上峰減少控制,從而獲得更多轉圜空間,以利自己的東山再起;魯迅等文化改造論者不以為然,認為文化不改造,舶來一個制度也沒什麼用;中小知識分子對此感到麻木,認為與己無關;絕大多數百姓更是置身事外……從學術史的角度看,胡適等人引發的這次波瀾不容忽略,一方面,它是後來中國社會一些思潮的起點,為後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胡適等人此期間文章論理之深,思考之廣博,預見之深刻,即使在今天,也足引人思考。歷史的吊詭在於,人們已經忘掉了1929年,忘掉了當時人有這麼精彩的議論,多少年後,當我們重新思考並議論時,居然無法超越前賢們的水準。所以,重新出版這本書就很有價值。陳輝/文作者:胡適等定價:35元評分:8.5出版:中國長安出版社自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