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區域合作香港要加大角色

由全球商報聯盟、《香港商報》、《經濟導報》聯合主辦的「2013全球商報經濟論壇」,文件倉昨日在澳門隆重舉行,今年主題為「全球經濟展望與區域經濟合作」,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官員、全球著名經濟學家、內地與港澳政府高官、亞太區商界領袖,以及內地、澳門與香港知名財經媒體,聚首一堂,共商大事,縱論全球經濟展望與區域經濟合作,尤其深層次探討了上海自貿區、前海、南沙、橫琴的機遇,香港應該積極發揮競爭力、領導力、創新力,加之本港獨具的吸引力,來加強合作協同發展。 關於區域合作的香港角色,中央其實早有定調。「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深化粵港澳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定,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還指明「支持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珠三角金融和服務為支撐的金融合作區域,以打造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而剛結束的「三中全會」,亦提到「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也是世界超一流先進城市,誠可充當加強區域合作的龍頭,推進區域經濟加大發展。 論壇主題就凸顯了香港擁有的幾方面力量:競爭力、領導力、創新力與吸引力,香港應該進一步加以發揮。香港的競爭力毋庸置疑,一直以來穩坐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的名譽,亦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其成功經驗絕對可以輻射推廣;事實上,深圳也是中國第二最具競爭力的城存倉,更是改革開放後首個成立的經濟特區,港深兩地加強合作、協同發展,絕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佳示範。基於雄厚的競爭力,香港在區域合作中體現出的領導力也是勿庸置疑的;時至今日,國家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香港自然可以進一步作出貢獻。這就涉及創新力,最佳例子莫如金融方面。國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多個重要舉措均在香港先行先試,由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到發行人民幣債券,以至建立人民幣離岸匯率和拆息市場等等,不一而足。三中全會決定,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特別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包括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香港當然可以在國家金融創新方面繼續先試先行。當中,針對區域發展,中央既已批准先行先試,香港實宜好好發揮競爭力、領導力、創新力,以及在「一國兩制」及地理位置上獨具的吸引力推動粵港經濟共同成長。 香港不宜單打獨鬥,更不能封關設鎖,應該積極與深圳及廣東攜手發展,建立互惠共贏的夥伴關係,才可進一步提高彼此的經濟實力,更好應對未來包括上海自貿區等發展帶來的挑戰,這無疑是區域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否則便有自我邊緣化之虞。相信在「一國兩制」的機遇下,香港及區內發展定可更上層樓。 香港商報評論員李哲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