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轉基因技術

身體周刊記者許珈轉基因技術,迷你倉最平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將基因片段轉入特定生物中,並最終獲取具有特定遺傳性狀個體的技術。例如,科學家把微生物體內的抗蟲基因轉移到大豆中,使大豆獲得了抗蟲性。"轉基因弄出來的東西沒有繁殖生育能力,這種東西怎麼能吃呢?""騾子還是馬和驢交配雜交出來的呢,也沒有生育能力,不是一樣有人吃騾肉嗎?"有關轉基因,這樣一知半解的爭論不絕於耳。實際上,轉基因產品已經在我們身邊許多年,以前很少有人留意家中的食用油是否標明轉基因,直到國內兩個轉基因水稻拿到商業許可,自此"反轉"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從前陣子的黃金大米到近期的崔方舌戰,"轉基因之爭"越發熱鬧。從科學角度,不斷有專家站出來解釋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老百姓的質疑仍舊存在,就如袁隆平所言,政府應該特別慎重批准轉基因植物商業化。科學家不能完全預知對生物進行轉基因改造有可能導致何種突變,進而對環境和人造成危害。雖然實驗非常成熟,但其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要在未來幾代人後才顯現。就目前而言,既然轉基因食品仍存在爭議,消費者應當有權利選擇吃或不吃,當然,前提是還有可選擇的天然作物。轉基因轉什麼"我國農業部有關於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定,對列入標識目錄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實施強制標識制度,主要集中于轉基因農產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如大豆和大豆油必須強制標識。然該辦法並沒有對使用加工品再進行加工製作生產出來的下游產品是否強制標識做出非常明確的規定。如果你在餐館吃飯,餐館就沒有義務主動告訴你,餐館使用的食用油是不是轉基因的。"楊彤丹說。作為上海市法學會生命法與公共衛生法研究會理事、秘書長,楊彤丹一直關注轉基因食品的立法問題,"雖無需主動披露,不過消費者一方倒不排除可以使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其知情權,請求飯店披露相關信息,這類信息可以算是被動公開的信息,而非主動公開的信息。"如今,人們談到轉基因食品總不自覺感到"危險"、"不安全",然而,想要完全遠離"轉基因",的確有點難。轉基因到底是什麼?真的有如此可怕嗎?地球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這都是由基因控制的。一個基因編碼一個蛋白質,蛋白質的功能決定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徵特性。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重組後,導入並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除了轉入新的外源基因外,還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對生物體基因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性,獲得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轉基因食品就是通過轉基因技術來實現的。轉基因食品中的基因要怎麼轉?實際上,基因轉入生物體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自然界中基因的轉移是發生在相同的生物種類或親緣關係較近的物種之間的,如不同品種的水稻通過花粉的傳播,將基因轉入另一個水稻品種中。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把一個物種的基因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中。例如,科學家把微生物體內的抗蟲基因轉移到大豆中,使大豆獲得了抗蟲性。科普作家、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介紹,轉入的那個基因大部分都是抗蟲和抗除草劑的。"目標是抗蟲就必須是抗蟲,如果不抗蟲就是失敗。但如果在抗蟲的同時味道也改變了,那問題就大了,這意味著發生了非預期的變化。在做食品風險評估的時候,就會大大增加工作量。因為你出現了沒有承諾的東西,那也就意味著其他不可預測的事情也跟著出現了。那就必須搞清楚為什麼會出現,出現這個變化會對食品安全有什麼影響。"雲無心介紹,在過去20年來的轉基因食品開發中並沒有出現過,指向某個目標卻發生了其他變化的情況。也就是說,目前所有轉基因的味道和傳統食品是一樣的。而它們的營養成分也沒什麼顯著差別。談"轉"色變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的話說,我們如今接觸到的食物,不管是植物性的還是動物性的,只要有個新品種,人們都以為是基因改變的結果,避之唯恐不及。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小番茄,此前也傳說是轉基因食品,實際上根本不是,而是靠傳統雜交技術生產出來的。"基因不改變不會有新品種。"陳君石說,轉基因是一種新的現代生物技術,優點在於,轉入的基因是哪裡來的又到哪裡去,一概清清楚楚,"大家認為雜交水稻有沒有安全問題?雜交水稻改變了多少基因其實沒有人知道,肯定不是一兩個。改變了一兩個基因的食品就懷疑不安全,改變很多基因的食品認為安全,這有點不公平。"很多人擔心轉基因食品會不會改變人體的基因。陳君石認為,這種擔心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對轉基因食品不夠瞭解。所有生物體均由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含有控制和保持其物種特性的成千上萬種基因。千百年來,人類繁衍生息,然而人們常吃的即使是最傳統的任何一種動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萬種基因,從來沒有人擔心食物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會改變人的基因或遺傳給後代。而且,所有基因一旦進入人的消化系統都將被分解成生物界通用的4種核�酸,這時基因才能被我們的細胞吸收利用。不管是轉基因食品還是非轉基因食品,胃酸其實並不會分辨,都是一視同仁。"如果擔心人的身體健康會受到外來基因影響的話,那我們吃豬肉怎麼就沒有變成豬呢?"陳君石反問。專家一再強調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比傳統食品低,但這種解釋有多少接受度?其實,不只是中國人質疑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環境影響。在歐洲,監管部門在轉基因作物種植、轉基因食迷你倉進口等問題上態度一直搖擺。2012年9月,英國期刊《食品化學毒物學》刊登法國卡昂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塞拉利尼等人的一份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其長達兩年的研究顯示,餵食美國孟山都公司NK603轉基因玉米的實驗鼠壽命比正常實驗鼠壽命短,且前者出現腫瘤的幾率更高。這個報告對於已經在歐盟獲准上市的該轉基因玉米安全性提出疑問。這一實驗在"反轉"陣營中引起巨大反響。"反轉"人士稱,塞拉利尼的餵養試驗長達兩年,而孟山都的安全實驗僅進行90天,因此此次試驗結果更加準確。隨後,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生物技術最高委員會和歐洲食品安全局均對前述報告的研究展開調查。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卡昂大學研究人員所得的結論不僅缺乏數據支持,而且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都存在嚴重漏洞。2013年11月29日,前述報告被發表的刊物撤銷。2013年7月,孟山都宣佈不再尋求其轉基因作物在歐洲獲批。各國的"轉"標誌即便在轉基因食品接受度最高的美國,也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轉基因食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GDA)認為"經過安全評估的轉基因食品就跟傳統食品一樣安全",不需要更多審批程序,對轉基因食品的標示也是商家自願行為,無強制性規定。這個信息經常被力挺轉基因食品的人士引用,但實際上,並不盡然。楊彤丹解釋,聯邦法認為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無實質區別,都必須符合《聯邦食品、藥品、化妝品法》(GD&C?Act)的安全要求。雖然聯邦層面無強制標識法,但各州有自己的立法權限,比如2005年阿拉斯加州就要求轉基因魚及魚製品必須標識;今年康涅狄格州和緬因州也通過了轉基因強制標識法案,以便消費者做知情選擇。而從全球範圍來看,除中國規定食品標誌必須標明轉基因成分外,世界其他實施轉基因生物標識制度的國家,大都設置了標識閾值。比如,歐盟法規規定其標識閾值為0.9%,當食品中轉基因成分含量低於0.9%時,可以將該食品中的轉基因成分視為"無法避免的少量無意混雜",不需要標識;當食品中轉基因成分含量高于0.9%時,則必須標識;韓國的法規規定其標識閾值為3%,當食品中前5種含量最高的成分中含有轉基因成分,且含量均低於3%時,不需要標識;日本的標識閾值為5%,當食品前3種含量最高的成分中含有轉基因成分,且含量低於5%時,不需要標識。這些食品標誌規定必須標示轉基因,但其中的標識閾值又意味著人們的餐桌無法完全拒絕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分佈之廣,使得人們無法得知哪些食品是百分之百不含轉基因的。吃了多少轉基因"民間市場接受度上,各個國家的差別比較大。相對,歐洲反對比較強,在北美就容易接受。"在美國食品行業工作多年的雲無心說,"總體來算,美國人平均進食的轉基因原料可能和我們吃的大米差不多。"按照雲無心的算法,一個美國人平均一年吃到的轉基因作物數量相當驚人。中國人的主糧是大米,一個人平均一年大概要吃到七八十噸。而美國人喜歡吃糖,每個人都吃糖,從2012年的數據可見,平均每個美國人一年吃120磅(一磅約合454克)左右的糖。這些糖中,60多磅為糖漿,特別是玉米糖漿,基本上是轉基因的;另外60多磅,來自于精制糖,其中有50%以上是用甜菜做的。在美國,90%以上的甜菜都是轉基因的。也就是說,計算下來,一個美國人一年吃大概40公斤來自轉基因作物的糖。再說油。美國大部分食品都是高脂肪,和傳說中不同,美國人也並非人人都會去吃橄欖油。最常吃的依舊是大豆油,超過一半。農業部統計,一個美國人一年大約吃掉20公斤大豆油,另外5公斤左右的菜籽油,再加上一些玉米油,這些基本上也全都來自于轉基因作物。中國每年進口美國6000萬噸轉基因大豆,很多人認為美國人自己就不吃這些。實際上,大豆粉、大豆蛋白在美國食品中的應用非常廣,各種各樣食品中都有,而且大部分也都是轉基因大豆所制。在美國,轉基因食品並非只有窮人才吃。雲無心介紹,用大豆蛋白做的飲料、蛋白棒作為健康零食、健康飲料出現在市場上,還有一些時尚女性吃的代餐,也是大豆蛋白。不過,美國人直接可食用的大豆產品並不多,一年大概也就幾公斤。不是因為排斥,而是他們難以接受大豆的味道。"美國人不會特別介意轉基因,但那兒的人有點錢就喜歡去買有機食品。"正在美國留學的Cindy說。爭議與價格杠杆不過,糖、油並不是主糧,轉基因原料也只是食品中的一部分。在國內,大部分反對轉基因的人士都在反對推廣轉基因主糧。2010年,分子生物學專家方益防博士在早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由於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存在,即便技術一流如孟山都公司及其技術人員,他們發明並且推向市場的產品,主要限于工業加工原料的植物產品以及非直接大量進入人體消化道的副食植物產品。因此,他認為國內過快將轉基因水稻推出市場使其商業化是極為不妥的。時至今日,他依舊保持這個觀點。同時他指出,一些專家宣稱的非常先進的轉基因水稻技術並沒有那麼神秘,只是複制了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成果,甚至在國內許多重點大學的實驗室里就能成功操作出來。爭議仍在繼續,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表達著自己的觀點。但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科學技術、商業利益那些事兒略感遙遠。轉基因食品吃不吃,吃多少,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價格杠杆。"我喜歡自然的東西,如果可以,我會偏向非轉基因食品。但留學時,我也只能選擇轉基因食品,因為便宜,而且對身體也不會有太大影響。"楊彤丹說。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