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阿爾泰:最後的圖瓦人
王世玲晨曦,mini storage東方微泛魚肚白,陽光給阿爾泰山頂白雪染上了一層金色光環。層層疊疊的金黃色松樹林從山上一直延伸到山谷里的村落中,依山就勢鋪開的尖頂人字形木屋間飲煙嫋嫋。這裡是被攝友和旅友喻為"雲間部落"的新疆伊犁州阿勒泰地區的白巴哈村,距離"東方瑞士風光"的喀納斯湖僅有32公里。吸引遊客們紛遝而來的不僅僅是風光,還有居住在這裡、曾經遠隔世外的一支神秘族群:圖瓦人。圖瓦人是一個漸漸被人們遺忘的民族。中國史籍稱之為"都波人"、"薩彥烏梁海人"、"唐努烏梁海人"等。新疆喀納斯河谷地帶包括白白哈巴村、禾木村是圖瓦人在我國唯一的聚集地,在中國境內僅有2500人,被喻為阿爾泰山下孤獨的傳奇。近年來,隨著喀納斯地區的旅遊開發,"最後的圖瓦人"正面臨現代生活的撞擊。阿爾泰南麓的守護者太陽高懸直射在木屋頂上,村中的圖瓦人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女人們在柵欄內的柴垛邊擠奶,男人們開始收拾放牧牛羊的繩袋裝備。圖瓦人原是一個半遊牧半狩獵的民族,夏季遊牧時依舊住的是蒙古包,而在秋冬季則以小木屋為家。從已知的民族分佈來看,阿爾泰地區主要分佈著哈薩克族、蒙古族等,並沒有單獨的圖瓦人一說,那他們究竟是什麼民族,是什麼時候在這兒生活下來的呢?傳說的版本很多。有人認為圖瓦人原屬蒙古族中的一支,是成吉思汗西徵時留下的軍隊後裔。也有民族學家認為,圖瓦人是500多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過來的"客家人",與現在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圖瓦人同為一族。但這些版本在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圖瓦人神秘的身份來歷仍是個謎。"無論他們是哪個群組的一支,他們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這麼偏遠的地區,有人生活生產,就是對國土邊境線範圍的定義。"阿勒泰市一位官員如是理解圖瓦人對於中國領土疆界的意義。圖瓦人的白哈巴村落的北邊就是中俄邊境上的友誼峰,他們見證了近代史上中俄蒙圍繞阿爾泰山與友誼峰的紛爭。如今,在阿勒泰山的友誼峰下,白哈巴邊防站也成為"西北第一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交界的一號界碑就佇立在白哈巴邊防站轄區內的阿克哈巴河源頭。現今非本地村民要進入白哈巴村的人,都要過邊防檢查關口。商業衝擊中的抉擇"騎馬嗎?每小時50元。"看到遊人,8歲小男孩森卡就會騎著一匹馬過來靦腆地問道。夏秋季,在外來遊客多的季節,每天下午下課森卡都會以迷你倉種方式掙錢。相比父輩,森卡會說四種語言:漢語、蒙語、哈薩克語和本族圖瓦語。目前,白巴哈村屬於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都在位於村中的"白巴哈蒙古學校"接受漢蒙雙語教育,森卡也不例外。同時,白哈巴村如今也有很多哈薩克族人居住,同村小孩間經常在一起玩嬉,這讓森卡也聽得懂哈薩克語。森卡的父親不太會漢語,他在粗木壘砌的六邊形木楞屋前,細緻地搓編著用以套馬用的牛皮繩。"明年我新修的房就可以住客人了。"森卡的父親指向2間新修葺的木屋。隨著喀納斯旅遊開發、遊人紛至遝來探尋原始景致,包括森卡父親在內的圖瓦人,也開始捲入這種影響與流變中。事實上,圖瓦人已緊緊與旅遊業聯繫起來。由於半年大雪封山,之前很少有人涉足白哈巴。2005年後,從喀納斯通往白哈巴的公路修好,該公路被喀納斯景區公路養護管理有限公司承包。"壟斷"了外地人進入該村的公路通道,除非個別特批車輛,一般人進入該村必須買高額車票進村:白哈巴往返喀納斯湖景區(共64公里)加進村的門票一共是210元。"去年村里分下來旅遊收入,每個人可以分到4000元,我們家6口人,分到了2萬4。"一位白哈巴村哈薩克族村民很知足地說,喀納斯景區管委會每年會根據旅遊收入情況,拿出一些分配給三個圖瓦人聚集的村落,"另外兩個村由於離喀納斯景區更近交通方便,遊人更多,因而分到的錢也多,聽說分別是每人6000元和8000元。"夏秋季時,一邊招攬遊客生意,一邊仍保留放牧方式是現在圖瓦人家庭的"標配"。但遊人紛至帶給圖瓦人的影響卻出現了不同結果。"我更希望進城生活,比如去布爾津縣或哈巴河縣。但也沒上過什麼學,去了做什麼呢?"一位20歲出頭的白哈巴村青年在村口外300米處,邊烤羊肉串邊與外來者攀談。為了保護村落原始風貌,村內是不允許亂擺攤位。喀納斯景區管委會專門村口外300米左右,也是進村必經路口,專門修建了幾排攤位供村民無償使用,以售賣食物和特產。讓該青年幸慶的是,他會流利的漢語,跟遊客交流起來完全無障礙。而另一些不會漢語的圖瓦人選擇了出租木屋給外地人經營。由於安全因素,今年本是旅遊旺季的秋季,來喀納斯和白巴哈旅遊的人少了很多。"聽說今年管委會不給大家分錢了,原因是遊客少收入少了。"森卡的父親低聲喃喃,"我不會攬客,明年還是把房子出租給外面人算了。"文件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