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江西蘆筍科研執世界牛耳!國際蘆筍「奧運會」首移中國 朝陽產業 千億前景 商機誘人

蘆筍在中國屬於舶來品,迷你倉發源於地中海;發展在歐美,形成產業,變身名菜;發達則在中國,產業從一產延伸至二產和三產,由「蔬菜之王」變身「保健品之王」。中國蘆筍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如今產業規模列世界第一,產量佔世界60%,產業鏈也從蔬菜深度開發至食品、藥品、保健品和護膚品。中國蘆筍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蘆筍大會由世界各國競爭性舉辦,每四年一次,會上全方位展現全球蘆筍最新科研進展及前沿成果,是引領世界蘆筍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被譽為「蘆筍界的奧運會」。世界蘆筍大會首次移師中國,江西因較強的綜合科研實力贏得承辦權。本次盛會匯聚來自世界領先的產業發展智慧,贏得世界關注並將推動蘆筍產業做大做強。目前,世界蘆筍產業中心、消費中心和研發中心均在不斷向中國轉移,未來世界蘆筍產業的發展將由中國引領。香港商報記者周偉鳳黃穎郭美勤徐江明 中國引領世界蘆筍產業發展 引進 從零到世界第一 蘆筍是歐洲的主要蔬菜之一。西方食用蘆筍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之初,蘆筍的人工栽培、育種、種植及加工歷史也有幾百年之久。在中國,最早是於清代末期從英國傳入。上世紀60年代以後,歐、美、日等國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蘆筍的消費量和市場價格也不斷上升,許多國家的農民紛紛種植蘆筍,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加拿大、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 上世紀80年代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蘆筍生產成本上升,發達國家逐漸喪失其生產優勢,蘆筍種植面積和產量下降,國際市場蘆筍產品供不應求,蘆筍種植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如中國、波蘭、南非等國家。這些形勢促使中國福建、河南、陝西、安徽、四川、天津等地大規模發展蘆筍生產。到90年代初,全國栽培面積達6.6萬公頃以上,蘆筍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蔬菜產品之一,主要銷往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國內市場上罕見其蹤影。 隨著蘆筍生產的不斷發展,中國蘆筍產業規模已經列世界第一,面積達到9.5萬公頃,佔世界總量的50.8%,年產值超過100億元。2008年中國蘆筍面積發展到150萬畝,產量佔世界總量的60%,蘆筍也成為中國最大的單一加工蔬菜貿易品種。 近年來,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外銷為主的產業趨向受阻。又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國人對蘆筍的美味和營養保健價值認識日增,蘆筍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內市場和國人的餐桌上,消費量也迅速增加。據統計,蘆筍出口與內銷的比例由1997年的99:1轉變為2008年的1:1。 品種 跟隨「神舟」遨遊太空 進入21世紀以來,談到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業內人士和經濟學家們常常提到「微笑曲線」,含意就是「中國製造」的經濟發展方式使很多中國企業處於全球產業鏈的底端,只能以密集的勞動力和資源、環境代價賺取微薄的利潤,因為既不掌握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又沒有市場營銷和知名品牌,而這兩者才是產業鏈條的高端,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蘆筍產業都處在產業鏈下端。 蘆筍通過發達國家傳入中國,品種和栽種技術也都是從國外引進。由於氣候上的差異,中國引進的蘆筍品種幾乎都「水土不服」,普遍缺乏適應能力,容易發生「莖枯病」的毀滅性病害,此病一旦發生輕則減產三成,重則成片枯死,甚至全田毀滅,嚴重威脅中國蘆筍產業的發展,而這在歐洲、美洲、澳洲均未出現。 研究出適合中國土壤和氣候生長的優良蘆筍品種成為中國蘆筍產業發展的關鍵。由於蘆筍是雌雄異株作物,建立一個完整的育種體系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而國外蘆筍育種研究也僅限於美國、法國等幾個發達國家。 所幸,經過國內數家科研單位的努力,目前已選育出一批國產蘆筍品種,打破了國外品種壟斷的局面,如山東濰坊市農科院培育的「蘆筍王子」,北京農科院培育的「京綠蘆1號」等。在這些品種當中,江西省農業科學院2007年培育出的「井岡701」是第一個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性系雜交F1代」蘆筍新品種,改寫了中國一直依賴國外蘆筍種子的歷史。隨後,全國首個四倍體紫色蘆筍新品種「井岡紅」和第一個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育成的無性系雜交全雄蘆筍新品種「井岡111」也相繼在江西農科院問世,這意味著中國掌握了蘆筍產業的核心技術。 2012年和2013年江西農科院培育的蘆筍品種作為江西有特色的優勢農產品,跟隨載人飛船「神九」和「神十」遨遊太空,搭上了航天育種的高科技之旅。 如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完善的蘆筍種質資源圃,保存各類蘆筍種質資源數百份,並初步建立了中國自己的現代蘆筍育種技術體系。中國培育的蘆筍新品種也已經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被世界十幾個國家引種,表現良好。 研發 將一產延伸至二產、三產 掌握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才能掌握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近年來,中國對蘆筍產業發展研究的投入和關注不斷加大。2010年,中國園藝學會蘆筍分會成立並召開了第一屆會員大會。同年,農業部首次將蘆筍單列於其它蔬菜之外,設立了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蘆筍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科技部將「蘆筍莖枯病致病機理研究」列為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前期項目。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發起並主持了由中國、美國、意大利三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蘆筍基因組計劃國際合作項目「蘆筍基因組測序分析」。 中國從國外引入蘆筍,並不是僅僅停留在農業種植、出口貿易,經過陳光宇等科學家對蘆筍特性的研究深入,蘆筍的特性被發揮的淋灕盡致,蘆筍茶、酒、汁、保健品、藥品、美容護膚品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相繼問世,並逐步投入市場。同時,蘆筍秸稈提取物還用於養殖業,提高家禽的免疫力,提高產蛋率。這些研發和應用使得蘆筍從一產走向二產和三產,大大延長了蘆筍產業鏈,壯大了產業規模。 種植 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完美結合 蘆筍的經濟效益非常好,國內售價約為16-25元/公斤,在全國平均每畝種植收益超過萬元,在南昌銀三角基地每畝達到3萬元,是其他作物的十幾倍。蘆筍已成為多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和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通過蘆筍一二三產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吸引工商資本的進入,帶動經濟發展,還能緩解就業、提高農民收入。 在中國山西、雲南、浙江等區域,一些蘆筍龍頭企業進駐村委會,租賃農民的土地,採取就地用工,既有效解決了農村閒置土地的問題,還能幫助失地農戶就業,使他們學到了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土地流轉收入加務工收入,每戶農民平均每年可增收13000元左右。 蘆筍產業不僅能帶動農民致富,還能在改善生態環境上發揮巨大作用。蘆筍原產於地中海沿岸,耐鹽堿能力極強,其根系十分發達,縱深可達3米左右,同時表現出很強的抗旱能力。因而蘆筍環境適應性強,能在荒沙灘地、梯田地埂、壩地及鹽堿地等土壤中生長。針對蘆筍耐鹽堿、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強的特點,中國首先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耐鹽堿蘆筍種植資源的收集、篩選、整理、評價和利用工作,為蘆筍的耐鹽堿深入研究儲備了大量的種植資源。 陳光宇作為蘆筍產業的首席專家,由他主持的「蘆筍+林草治理風沙化土地的研究」實施五年,在江西省南昌縣的贛江古河道試種150畝,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獲得了良好的示範效應,被專家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此外,他還在大西北的幾個省份實施了用種植蘆筍治理荒漠化的項目,積極探索出蘆筍對於生態治理和發展經濟的高效種植模式,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成效顯著。 中國科學家經過近20年時間的努力,完成了蘆筍從引進、吸收、消化到再創新的全過程,使蘆筍這一舶來品在中國的產業規模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研發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江西農科院:中國蘆筍科研的主力 世界蘆筍大會一進中國就選擇在江西舉辦,意味著「江西蘆筍」在世界的地位已經被認可,而江西蘆筍的地位與江西省農科院的蘆筍創新團隊密不可分。 江西農科院在國內率先系統引進蘆筍種質資源,建立了全國首個蘆筍種質資源圃,率先建立起蘆筍現代育種及研發體系,率先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井岡701」、「井岡紅」、「井岡111」等蘆筍新品種,率先制訂出中國蘆筍行業標準,建立國內第一個有機蘆筍生產基地,並獲得歐盟有機認證,產品可免檢進入世界任何市場。 十幾年來,他們從蘆筍產業的源頭———育種技術開始,沿著產業鏈不斷延伸,一直到產品的深加工,研究課題遍及作物的栽培、田間管理、種植模式、病蟲防治、綠色環保、防風治沙、有機生產、保健功能和系列加工產品的開發等各個環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蘆筍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蘆筍產業的發展。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江西農科院榮獲中國園藝學會蘆筍分會理事長單位、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首席專家單位,成為中國蘆筍研發的核心力量。 當問到為何這個團隊如此有創業和奮進精神時,該團隊帶頭人陳光宇說:「我原來是下放知青,也是農民,上大學後我成為科學家,總覺得身上有一種責任,要研究出農民能用的技術、農民能用得起的技術、農民能致富的技術」。 這支創新團隊由陳光宇、羅紹春、張岳平、周勁松、湯泳萍、謝啟鑫、尹玉玲、黃燕萍組成。 「中國蘆筍之父」陳光宇 在中國蘆筍產業發展壯大的歷程,有這樣一個人,二十幾年默默無聞奔走於實驗室、田間地頭潛心蘆筍研究,從蘆筍種質資源引進中國到培育出屬於中國的蘆筍品種,從中國蘆筍界發起的大大小小的會議到世界蘆筍大舞台,他的一生幾乎都在為蘆筍「中國化」和中國蘆筍「世界化」進行著努力和推廣。他就是陳光宇,江西蘆筍創新團隊的帶頭人,本次世界蘆筍大會的總負責人。 作為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最早一批求學於海外的科學家,陳光宇曾先後在美國、法國、紐西蘭學習與研究。這期間陳光宇就開始關注蘆筍的發展潛力self storage通過紮實的系統研究及對國際蘆筍產業發展趨勢的深入了解,他愈發認識到蘆筍的潛在價值非常適合在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推廣。 1997年,陳光宇懷揣著報效祖國、促進中國蘆筍產業發展的夢想回到國內。對於蘆筍品種只能依靠外來進口的現狀,他提出引進種質資源,開展育種研究的設想。由於蘆筍育種周期長,在國內既沒資源,政策支持又少,他的育種研究幾乎是個人行為,但憑藉科學家的敏銳和對夢想的堅持,最終成功培育出享譽海內外的「井岡系列」優質品種。 他主持制定的中國蘆筍行業標準由國家農業部頒布實施,成為中國第一批蘆筍行業標準。此外,他還曾連續三屆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世界蘆筍大會,對中國蘆筍產業的發展和研究做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帶領的團隊成功開發的蘆筍茶、蘆筍汁等產品取得專利,豐富了市場。 為了推廣新技術,提高蘆筍產業的科技含量,陳光宇發起並先後主持召開四次「全國蘆筍發展與戰略研討會」,每次會議均對當時中國蘆筍產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強的技術措施,並就中國蘆筍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宏觀對策,對推動中國蘆筍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獲得了全國蘆筍界同行的一致公認,被推選為中國園藝協會蘆筍分會理事長,並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蘆筍之父」。 中國蘆筍產業潛力巨大江西大有可為 據估算,國內人均年消費1公斤蘆筍,就可帶動260億元的產值。年人均消費10公斤,將產生2600億元產值,再加上延伸產品,產值將達5000億元以上。陳光宇表示,蘆筍產業化開發的品種選育、規模生產、產品加工、市場營銷4個環節,潛在市場空間都很大,每個環節都可單獨形成企業或企業集團。雖然目前中國蘆筍產值僅數百億元,但隨著蘆筍的營養保健價值逐漸被國人認識和了解,消費蘆筍的人將越來越多,蘆筍產業產值邁向千億指日可待。 陳光宇還指出,在全國蘆筍產業未來發展的格局中,江西蘆筍發展將大有可為。近年來,農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關注和重視,只有確保產品品質安全,生產出高品質、無公害、綠色有機蘆筍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逐年激烈的情況下立於不敗之地。從目前國內收購筍農的鮮筍價格來看,優質筍與級外筍的價格相差5-10倍;有的筍農生產的蘆筍因品質差無人收購。江西有著良好的土壤、氣候資源,尤其是生態環境凸顯,非常適合有機蘆筍的種植。 從國際市場來看,綠色蘆筍產品不但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而且銷售價格一般比常規產品高出60%甚至於幾倍。江西出產的蘆筍作為中國在該領域首個獲得歐盟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嚴格的技術、管理、種植標準確保了蘆筍的品質。 此外,蘆筍產業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江西具有豐富的勞動力優勢。蘆筍擁有很強的抗旱和耐鹽堿能力,是治理南方風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的理想作物。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有上百萬畝沙質土壤,很適合進行產業化開發,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意義重大。 陳光宇說:「在南昌的厚田沙漠,我們已經試驗了5年,效果不錯。江西是農業大省,而蘆筍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大規模種植不僅能治理沙化和鹽堿地,還能提供較高的經濟效益,對中國生態和農業協調發展有重大意義。」 記者了解到,江西省已於近日出台推進蘆筍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科學規劃蘆筍產業基地建設,培植帶動一批蘆筍產業化經營主體,努力把江西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蘆筍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讓蘆筍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和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 此次世界蘆筍大會在江西舉辦,將大大提升江西蘆筍產品的影響力、推動江西蘆筍產業的發展。江西省蘆筍創新團隊研發的蘆筍深度加工系列產品隨著產業資本的進入,將實現批量生產、走向市場,江西蘆筍產業的規模也將隨之迅速壯大。 第十三屆世界蘆筍大會南昌召開 嘉賓寄語 10月16日-18日,以「綠色、健康、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世界蘆筍大會在江西南昌召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賓,以及國內省市代表共300餘人出席了大會。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江西省副省長姚木根,國際園藝學會蔬菜專業主席希爾瓦訥•尼古拉,省政協副主席李華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出席了大會開幕式。 會上,來自各國的代表就蘆筍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模式和科學研究進展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展示,並投票決定下一屆世界蘆筍大會將在德國波茨坦舉辦。大會召開期間,同時舉辦了南昌國際蘆筍產業展覽會、江西省促進蘆筍產業發展懇談會和中國蘆筍產業聯盟座談會。 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蘆筍是一種營養保健型高級蔬菜,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蘆筍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已達到世界第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在全球蘆筍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西省省長鹿心社發展蘆筍產業,符合綠色、健康的要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世界蘆筍生產與研發正由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成為主要承接地。江西省副省長姚木根蘆筍是一種集食用和藥用於一身的經濟作物,具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等特點。本屆世界蘆筍大會在江西舉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和交流機會,必將有力推進我省蘆筍產業進一步發展。 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三農優化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曉洲 對蘆筍產業的支持必須趕緊行動起來。江西蘆筍創新團隊作為一支國家代表隊出現在世界產業舞台,國家應從政策和資金上向江西蘆筍產業發展傾斜,促進大會成果更好更快落地。國際蘆筍協會主席DanielDrost作為中國的「蘆筍研發大省」,江西先進的種植方式、在蘆筍育種和拓展研究領域等方面的經驗,值得全世界借鑒和學習。羅格斯大學教授Chee-kokChin中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未來蘆筍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湖南省農科院譚亮萍江西省蘆筍研究屬於代表國家最高端科研水平,借此大會機會學習和借鑒江西的蘆筍種植、管理等方面的先進做法。 加強蘆筍產業引導和管理亟待重視 中國蘆筍產業前景廣闊已成共識,然而,蘆筍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卻不容忽視。 記者了解到,蘆筍種植雖然回報快、前景好,但真正投資起來,從選種、種植管理、銷售環環都是個難題,哪一個環節沒有把握好,都有可能導致企業血本無歸。 首先,種子市場良莠不齊、甚至劣質種子充斥市場。種子不僅影響蘆筍產量,還決定著蘆筍的品質。國內蘆筍種子市場中,種子品種多達幾十種,對於一個陌生的品種,怎麼選、如何選,很多農民、企業都不知從何下手。一位來自的河南的蘆筍企業總經理告訴記者,雖然國內種子比國外品種售價便宜,但因投資面積大,保守起見他還是選擇了一個美國的品種。據專家介紹,由於氣候環境差異,國外品種並不適合在國內種植,但由於缺乏認識,很多企業盲目青睞國外品種,這種做法並不可取。與此同時,目前中國國內自主研發的種子資源供應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如何引導市場因地采種非常關鍵。 其次,很多蘆筍投資企業紛紛表示,蘆筍種植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員非常缺乏。蘆筍是外來品種,除了從事蘆筍研究的專家學者,吃過蘆筍、了解蘆筍的人非常少,更談不上種植和管理。一塊新栽的蘆筍田,如果防病措施不到位,一旦感染了某種或者某幾種疾病之後,再想加大投資來治病,都會得不償失,甚至是蘆筍毀滅性的災難。 此外,蘆筍市場缺乏銷售渠道、價格波動較大。在內陸省份,知道蘆筍的人少,且蘆筍價格高昂,購買蘆筍的市民並不多,酒店和賓館雖有需求,但缺乏產銷渠道。而在沿海和發達省份,蘆筍銷量雖大,市場卻趨向飽和。在浙江,蘆筍價格在旺季甚至跌至2元/斤,過低的價格讓筍農和蘆筍生產企業收不回成本。 隨著第十三屆世界蘆筍大會成功舉辦帶來的廣泛關注和影響,國內各地發展蘆筍產業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勢必會迎來蘆筍產業快速擴張,在種子、種植管理、市場不成熟的環境下,如何引導和管理產業健康合理發展還需引起更多的重視。 相關鏈接 蘆筍屆的「奧運會」——— 世界蘆筍大會 世界蘆筍大會,是世界各國交流蘆筍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模式和科學研究進展最重要的一個學術性會議,也是舉辦國和舉辦城市推介打造本地蘆筍品牌,與外界展開合作與貿易最具影響力的一個國際性平台。大會每4年舉辦一屆,需要經過申辦、答辯和投票等程序競爭產生,並最終由國際園藝學會批准。大會具有廣泛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對各國蘆筍產業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蘆筍知識小貼士 「蔬菜之王」蘆筍 蘆筍是發達國家傳統的高級蔬菜,世界十大名菜之一。中國前任主席胡錦濤招待美國總統奧巴馬四個菜中既有一個是蘆筍。《本草綱目》謂之「龍鬚菜」,被列於「商品之上」,其位置僅次於人參。經國家衛生部批准,已經有三個「准」字號藥品是以蘆筍為主要原料,均為處方藥。 到目前為止,在所有農作物和蔬菜中,蘆筍是唯一已經做成藥品的蔬菜種類。 保健 蘆筍的功能可概括為「123+1」,英文簡稱為LARI,即「一減二抗三降一壯」:減肥,抗腫瘤、抗衰老,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壯陽。 蘆筍富含18種氨基酸和包括硒、鉬、鉻、錳等微量元素在內的15種礦物質元素,蛋白質、維生素含量均高於一般水果和蔬菜。其中,它所含有的天門冬�胺、谷氨酸等多種氨基酸,甾體皂�、黃酮、蘆丁、熊果酸、葉酸,維生素A、B1、B2、C,及硒、鋅等具有藥用活性成分,使蘆筍具有調節機體代謝、提高身體免疫力、減肥、抗氧化、防癌抗癌、降低血脂、清肝保肺等功效。 食用 蘆筍營養豐富、熱量低,在西餐中,一般將蘆筍去皮後蒸熟或煮熟,用於色拉或配上融化的黃油或奶酪食用,或者做成蘆筍湯。 蘆筍分為綠蘆筍和白蘆筍,綠蘆筍以鮮銷為主,其嫩莖供食用,質地鮮嫩,風味鮮美,柔嫩可口,烹調時切成薄片,炒、煮、燉、涼拌均可。白蘆筍大多加工成罐頭,出口歐洲。迷利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