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清晰目標部署步行旅遊路線免期望值過高
今年首7個月入境旅客總數1670萬人次,迷你倉沙田按年增長4.3%。近日,旅遊熱點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和中區商業區再度「人滿為患」,除了令社會再度關注區內承載力和接待力以外,更促使社會湧現分流旅客之聲再次響起,而旅遊局宣布計劃在「十.一」黃金周前推出4條步行旅遊路線,紓緩中區旅客擠逼,並藉相應公共交通配套,帶動遊客到其他旅遊景點,豐富旅客體會澳門景致、風土人情的選擇,並希望鼓勵旅行社將這些路線加插入行程中去。 當局擬推出的4條步行旅遊路線,包括中區至司打口;漁人碼頭經旅遊塔至媽閣一帶濱海區;花地瑪堂區觀音堂、牛房和蓮峰廟一帶;以及中區至塔石廣場地區。綜觀上述4條路線,各有特色,包含舊區歷史文化,也有新區分、新建設和沿岸風光體現休閒旅遊,切合澳門旅遊業發展目標。但是,我們希望提醒當局和旅遊業界,對於步行旅遊路線的營建,除要集思廣益,完善配套設施和不斷收集社會反饋外,更應在設定項目時,先明確服務對象,清晰制訂路線的目標,貼切現實作出預期期許,否則,很可能因為「失焦」而導致現實與預期出現嚴重落差,終而有損當局推行措施的成效,甚至可以說徒然打擊士氣。 毋庸諱言,不少社團、業界對「分流旅客」有相當大的期許,並不斷促請政府「出招」,甚至提出不同建議,包括引客進入舊區激活區內經濟;有意見促請將大三巴牌坊客流輻射到周邊街道如草堆街、關前街、十月初五街、花王堂、白鴿巢、風順堂區、塔石瘋堂新街一帶,甚至亦曾倡議為減少旅遊巴擁擠到高園街,政府應將旅遊巴劃定停靠塔石廣場停車場,讓旅客沿廣場徒步到瘋堂新街、大三巴和大炮台,體驗本澳舊城區文化氛圍。可是,現實卻是訪澳旅客僅僅有1條步行旅遊路線,沿大三巴牌坊經大三巴街、賣草地、板樟堂前地到議事亭前地,迷你倉價錢經新馬路流向南灣區的博彩設施和商場。因而,我們認同當局新增4條步行旅遊路線的構想,提供旅客更多行程選擇加深認識澳門,但是,卻不應只將目的設在「分流旅客」,更不能急功近利以為路線一推出便可以起到立竿見影之效。 雖然近年訪澳旅客數量與日俱增,但按統計數據顯示,內地旅客和香港旅客仍是本澳客源主力,而不過夜旅客則佔整體旅客總數一半強。若再看旅客平均逗留時間,留宿旅客為1.9天,不留宿旅客為0.2天,足見,要實現步行路線分流旅客,並非如想像般可按預期成事,何況,當中的「主動權」在旅客身上,不是說有了步行路線的設置,旅客便會「乖乖」按「計算公式」代入,最終達致當局的設計目標。 因此,我們希望政府推出4條旅遊路線的時候,切勿將目標訂得太高,避免將「分流旅客」功能看得過於重要,企圖藉以迎合社會期盼。如果路線作為提供更多「服務」和選擇,讓旅客更容易選擇適合他們興趣意願的旅程內容從而加深認識澳門,才應是開展工作、完善部門合作提供服務配套(公共交通、景點說明和相關資訊)的首要元素,尤其步行路線的設置,更需考量應否列作「服務」團客的選項,因為,按現實情況,團客大多朝至夕離,甚至僅僅「宿一宵」翌日一早離開澳門,形成所謂的「留宿過夜旅客」,上述可從客運碼頭和關閘兩個口岸的旅客進出境高峰時段便知大概。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當局還是有需要部署好4條步行旅遊路線的規劃,從旅客訪澳目的和他們集中的行程狀況入手,做好「服務對象」的設定,才能夠向這批旅客提供到位服務,也不致令步行旅遊路線計劃因失焦引致社會出現負面情緒。畢竟,步行路線的設置,有多大「分流旅客」功能,又是否能達致社會情緒的期望,需要當局具備清晰目標,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更好服務不同旅遊需求的旅客。 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