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新加坡
韓詠紅hanyh@sph.com.sg中國早點北看記看到了!看到了!傳說中的中國遊客在歐洲大買名牌奢侈品的盛況,迷你倉沙田我總算也見證了一回。上次到歐洲已是10年前的事,最近拿年假再游,每到一處大城市,都特意到當地的奢侈品專賣店去探訪。果然,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奢侈品店、春天百貨,到處都可見亞洲面孔,再聽聽他們說話——有少數韓國口音、港式粵語,其餘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想來是中國最高領導層打擊奢侈浪費與公款旅遊取得了成效,奢侈品店內的中國客人沒想象中那麼多,從穿著打扮看,他們更像白領而非官員。巴黎春天百貨公司還見到三三兩兩20歲左右的少男少女——明顯是富二代。另有隨旅遊大巴來到的大媽模樣婦女,在認真而心急地將幾個名牌包包來回比較。百貨公司里有各種中國地方口音:四川的、上海的、河南的、北方的,都集中在巴黎的高檔百貨公司了。所謂"買LV像買大白菜一樣"的豪氣我無緣得見。但是一件兩三千歐元(三五千新元)甚至更貴的奢侈品,中國客人可真是毫不手軟,可以一口氣買走幾個包,或者幾十件施華洛世奇(Swarovski)首飾。在歐洲普遍經濟不景氣的今天,中國人拎著大袋小袋走出名牌店是一道風景。中文導購員的登場,早已為媒體所報道。如今,不少歐洲店員也在學漢語。在佛羅倫薩一間精品店,金髮碧眼的女服務員沖著我開口說"你好!你好嗎?",我愣住了,第一反應是笨拙地用英語向她求證:"你說普通話?"米蘭火車站底層一家小型的施華洛世奇門店里,唯一的意大利服務員不能說漢語,但他知道一句很重要的:"155元,可以退稅"(指在消費滿155歐元可以申請退稅)。2013年夏天遊覽歐洲,我第一個直接的感慨是:亞洲真是跟上了,東西方的距離在縮小。買奢侈品有炫富的一面,但這也說明,更多人買得起了。就市容與基礎設施而言,巴黎、米蘭等歐洲名城的,與中國一線城市的差距已不大;原來像天價高迷你倉價錢歐洲物價,也沒過去般可怕。旅途中偶遇的一名移居意大利的山東大媽對我說:"羅馬的東西不貴,老便宜的"。親身體驗後,我不敢說"老便宜",但確實新加坡、北京、上海與羅馬都差不太遠了。上述情況,當然與亞洲經濟崛起,歐洲走不出經濟危機有關。除了民�消費力差距縮小外,東西方城市的運作法則也漸趨一致,英語廣泛通行。一個現代旅人只要配備一些旅遊指南和上網工具,不必會說當地語言,也能順利在捷克、法國、意大利的主要城市穿梭。玩累了,用手機打開旅遊網站"Tripadvisor",裡頭有該網站全球註冊用戶的評選出來的當地餐館排行,還能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隨時找出附近的好餐館、酒吧,或甜品店。我試過幾次,對選出的餐館都很滿意。不知道是人類的口味也趨同,還是科技將我們都給統一了?當然,差距還是存在的。例如,涉及到對美的敏感與講究,世界上大概很少國家的國民比得上意大利人。這個曾經誕生過《大衛》、《最後的晚餐》等曠世傑作的民族,簡直是為美而活!據說,米蘭人寧可上班遲到,也要穿戴漂亮才出門,這是為同事著想,因為同事也希望辦公室里人人瀟灑漂亮。意大利的美,也意味著悠閑。在羅馬與博洛尼亞度過的兩個周末中,我發現商店幾乎都關門了,連生意好的餐館都歇業,老闆平日賺夠了錢,周末就休息去。在威尼斯,我拜訪當地一個古老的家族,他們從13世紀開始做玻璃,而今獨門手藝還守護在家族中,傳男不傳女。過去曾閱讀資料說,南歐人因為懶散所以陷入經濟危機,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因此得到了"笨豬四國"(PIGS)的不雅外號。這是南歐國家為悠閑生活、高福利付出的成本。反之,腰包漸鼓的亞洲人買得起歐洲奢侈品,卻買不來那種從骨子裡重視美感的文化,甚至可能我們再過幾百年也趕不上。所幸,大家也不需要一樣。旅行意義,就是再領悟一次:人類因"同"而可以靠近與溝通,並在不同的領域里,各自精彩。迷你倉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