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靈渠文化:廣西古文明先驅
靈渠。(資料圖片)靈渠文化是桂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儲存是灕湘文化研究的重點。但遺憾的是,我們對靈渠文化的研究,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對靈渠的保護、開發利用上都不理想。靈渠,又叫"秦鑿渠",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靈渠不僅是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屬罕見,是全世界現存早期運河的難得實例。靈渠的開鑿,從選址、規劃、設計上,都反映出在自然地形、水文條件限制的狀況下,古代中國在運河修建方面的高超成就。從人文精神層面看,靈渠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意志力的體現,彰顯了廣西人的聰明才智和團結包容、顧全大局的民族精神。當年秦始皇為了征服嶺南,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果斷作出修築靈渠,打通湘、灕兩江的決定,經過被徵勞工和秦軍的艱苦勞動,幾經寒暑,成功開鑿靈渠,秦軍統一了嶺南,完成了統一大業。靈渠的修築通航也促進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落後的嶺南文化的交流、交融。在過去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交通的問題,中國嶺南一帶較之中原欠開發、欠開化,被稱為"南蠻之地"。靈渠通航,連接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中原先進的文化、耕作、紡織、建築等先進技術,不斷開化並繁榮了廣西十分落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使這塊多山地、無耕種的不毛之地繁榮起來。因靈渠的修建,桂北成為廣西先進文化的集散地,這裡吸收了中原文化,然後向南滲透,中原文化與沿邊文化、山地文化與平原文化、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雜交,形成了嶺南獨特的地域文化。像彩調、桂劇、桂林漁鼓等等,都是吸納了漢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符號。靈渠的開拓推進了廣西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古代廣西培養了�多的人才。中國科舉制度1300多年,廣西教育真正與科舉接軌是宋代之後。隨著靈渠帶來的商貿經濟的繁榮,廣西科舉制度開始出現,將私塾向前大大推進一步,各地開始興辦縣學。《迷你倉安縣誌》載,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創辦了興安縣學,後變成灕江書院,至今1000多年。廣西在1300多年科舉制度中,有12個狀元、一個武狀元,其中僅灕江書院就培養出120多名進士和202名舉人。靈渠還是南來北往的文人雅士讀經論道、題詩作賦的重要場所。很多名人志士到了靈渠,均為靈渠的偉大所折服。他們給地方學子傳道授業,寫下許多傳世名篇巨著碑刻,如南宋詩人範成大、張孝祥、劉克莊,明代詩人解縉、嚴震直、董傳策,清代詩人袁枚、蘇宗經都在灕江書院有詩作。清代詩人袁枚來到興安時,寫下了著名的《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一詩:"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以郭沫若為代表的近、現代的文人也在靈渠留下了詩詞佳作。這些歷史作品是廣西豐富、珍貴、有價值的文化遺產。靈渠的修築不僅繁榮了廣西文化,而且通過廣西通道,拓展到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如果將長城與靈渠就文化比較,長城是保守性文化,而靈渠是開拓性文化;長城作用在防,而靈渠作用在拓疆發展。從這個歷史文化角度看,廣西文化因靈渠而被開發,而西南乃至東南亞被中國、特別是廣西文化所開拓。通向西域的茶馬古道是因靈渠而形成,當年田州府,是嶺南地區一個經濟、文化、軍事的要塞,也是通向西南古道的始發驛站。田東馬市是西南最繁華的集市,每年向朝廷進貢3000匹戰馬。我們只要看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市的古鎮,如秦家大院、麗江、和順、黃姚等建築風格都帶有徽派特點,這不能不是靈渠的交通便利帶來的文化印記。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反過來,一種文化使一方水土風光無限。今天,我們研究靈渠文化,就是要研究這種優秀文化傳統在人類文明進程產生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把靈渠的歷史作為史學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領域,全方位、立體式地開始深度研究,要用這面旗幟來強化廣西文化的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儲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