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不含米的米粉

台灣駐港文化機構「光華文化中心」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講座系列,儲存倉叫做「台灣式言談」,請來不少名人示範台式言說文化的優雅、風趣及內涵。所謂「台灣式言談」,看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只要你接觸過一些能言善道的台灣朋友,大概就能體會其中妙意了。那種溫文爾雅,那種綿密蘊藉,的確可以叫人聯想起一個我們誰都不曾真正見過的黃金古代;難怪許多大陸朋友都要艷羨台灣保存了「民國遺風」,覺得那種說話方式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中州正韻」。 然而,就像我曾經在此提過的,台灣又有不少「寫的比說的好,說的又比做的好」的毛病。尤其飲食,台灣一些媒體和博客就有本事把其實很尋常的東西,吹成世上無匹的雋品。好些餐廳,在文字上的表現簡直是三星級的殿堂,但吃起來原來是家連入門都還有段距離的幼稚園。這幾年,台灣還出了不少「台灣之光」,例如正在NBA打球的林書豪,曾經得過世界麵包大賽冠軍的吳寶春,以及名列世界五十大餐廳的新加坡Restaurant Andre的主廚江振誠,都是些名揚國際的台灣人(或者至少是血緣上的台灣人)。但凡稱得上是「台灣之光」,馬上就會湧現一大批相關的「台灣式言談」,將他們說得神乎其神。坦白講,這些「台灣之光」並非浪得虛名,尤其曾在巴黎跟隨過幾位大師學藝的江振誠,雖然我對他的「八角哲學」有一點點疑問(日後有機會再詳談),但他的手藝確實厲害,在我試過的華人法菜大廚之中,堪言無匹。自從他成名之後,台灣就有一些人跑出來自稱是他的門徒,拿他的名號招搖。可是照他自己的講法,這些人只不過是在他的廚房待了兩三個禮拜,根本算不上甚麼弟子。不只如此,他還批評台灣年輕人空有想法,卻沒有腳踏實地練功夫的毅力,往往來了幾天就受不了廚房的熱度 。所以,他的團隊至今還未有過任何台籍成員。 最近,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等人揭發了許多台灣「新竹米粉」不含米的醜聞。沒想到就連遇上這種大事,他們也有一套類似有理的說法,而且還說得理直氣壯。大家看看「新竹米粉公會」總幹事蔡勝興自己的原話:「最近我們受到來自各方壓力,我們想要說的是米粉不只是米粉,它是新竹米粉業者經營多年的品牌,也是全世界重要的口味的代表!毀掉一個百年產業需要多少時間?政府你們想過嗎?……原來新竹米粉產業那麼淒慘,我們提供廉價的食材(也就是用玉米澱粉代替米粉),居然全部都是錯的?到底有沒有消費者受害?」「事實上追溯起來,問老人家,剛開始大家都是做純米,民國六十幾年我國跟南非建交,南非產玉米,政府為鞏固邦交,進口南非玉米粉。業者放了之後,覺得好像比較Q一點,後來開始生產」。由於這麼多新竹米粉混進了玉米澱粉,甚至達到只有九成都是玉米粉的地步,所以台灣政府建議業界乾脆改標籤,把這類「新竹米粉」通通叫做「新竹冬粉」。然而,蔡先生一方面指責這個做法不民主,沒有顧及業界利益;另一方面還說:「消費者會更混淆,因為消費者明明認識的是米粉,即使含米量只有10%。」 到了最後,這事還跟台灣人愛談的歷史傳承有關。蔡先生說:「新竹米粉這個黃金招牌是不能拿掉的,因為我們拿掉,新竹米粉的品牌就拱手讓給大陸與東南亞業者。老人家都還在,我們對不起他們怎麼辦」。我想,香港做假牛丸,大陸做假羊肉的傢伙一定都很佩服這種「台灣式言談」,要是他們也能這麼公然地暢談自己的「困難」,這個世界該有多美好呢?(另一種台灣式言談二之二) 梁文道資深傳媒人及文化評論人,十多年來他寫過政治、文學、藝術、書評及樂評,但他最想寫的其實一直就是飲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