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超穩定的職業

在香港,儲存倉若教授申請終身教職不通過,是要走人的。而在內地高校,一說到這個問題,馬上聯想到"冷血動物"等一系列負面詞匯。□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畢業多年,老同學見面,仍在原單位工作的,不是公務員,就是大學教師。仔細想想,此偶合大有深意。最近三十年,中國社會風雲激蕩,社會流動性明顯加大——投身此改革大潮,直面自身的慾望與激情、外在的機遇與陷阱,是需要膽識以及拼搏精神的。而公務員和大學教師這兩個職業,受社會轉型的觸動較小,說好聽是"發展空間大",說不好聽則是"流動性弱"。表面上看,經由一系列改革,中國已不存在什麼"鐵飯碗"了。可實際上,一旦進入公務員隊伍,只要沒有大的過失,總能往上走,差別僅在於步伐的大與小。從科員到省部級領導,台階很多,確實值得做一輩子。大學呢?以助教(或講師)為起點,一直跑到院士或一級教授,也有漫長的路要走。如此一來,很多人堅信——"堅持就是勝利"。所謂"人才流動",本該是既能上,也能下;否則,那叫"晉升"不叫"流動"。可當下中國官場以及大學,往上流動可以,往下流動則很難做到。這些年,各大學都在挖空心思"搶人才",但幾乎沒有一家致力于"精兵簡政",解聘本校不合格教師的。作為一校之長,你能做的,無非就是募集經費以及制定各種規格來"獎勤罰懶";可要是人家不吃這一套,既不受表彰或獎金的誘惑,也不受批評或恐嚇的刺激,心安理得地"穩坐釣魚台",你是拿他沒辦法的。這也是作為職業的大學教師,為何屬於"超穩定結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裡有評價標準的問題,大學教師是否稱職,確實不像工廠產品那麼一目瞭然;也有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張力,很少發表學術論文的老師,不一定就不合格,或許他講課效果很好,教書很認真;還必須考慮人際關係,如果他在本單位人緣極好,當領導的你忍心處罰他,讓他"流離失所"?即便他什麼都不做,也做不好,那也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只要他本人願意"堅守陣地",校長幾乎沒有能力將其"請出去"。我曾公開說過,香港、台灣、大陸(內地)三地高校,若談大學教師的平均水準,大陸(內地)最低。我們不是沒有很好的教授,而是沒有合適的機制,來抵禦或清除不合格的教師。即便落實在北大與港中大,這個說法也成立。香港各大學模仿美國制度,若教授申請終身教職不通過,是要走人的。而在內地高校,一說到這個問題,馬上聯想到"仗勢欺人"、"恃強凌弱"、"冷血動物"等一系列負面詞匯,校長們才不願意惹火上身呢。我見識過這樣的場景:某校學術委員會認定某教師不合格,請他另謀職業;此君每天準時到校長家門口恭候,以便及時"匯報情況"。校長於是通知院系,要注意工作方式,別把人逼瘋了。經此一役,所有"嚴格評審"的大話全都化為烏有。香港教授聽說了此事,問我:"為什麼不叫警察?"在他們看來,這事本來很簡單,大學有權力解聘不合格的教師,若對方行為帶有威脅性質,則應該由警察來處理。可是,在當下中國,有哪個校長願意背起如此"惡名"?怎麼辦呢?為了解聘三五個不合格的教師,弄得全校不得安寧,甚至讓校長書記整天提心吊膽,還不如維持現狀。於是,各校的改革方案大都是將鞭子高高舉起,然後輕輕放下。說是為了減少改革阻力,本校"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具體措施是:從現在起,進人時嚴格把關;等二十年後,那些不合格的教師到站並自動退休,這大學不就好了嗎?大學里教師編制本就有限,既然無法辭退不合格的,那就調整策略,給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加大壓力,提出許多在我看來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嚴要求"。如此"欺軟怕硬",對於大學管理來說,真不知是禍還是福。(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